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听王存玉院士讲中医

2017-11-23 09:46:25

■/朱  文

10月28日,我和苗院长一行参加了泰州市人民医院百年院庆的活动,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学院和王存玉院士工作室同时揭牌,活动安排了南医大王长青书记和王存玉院士两位兴化籍专家讲课,作为兴化人我十分自豪,作为中医人也同样感到自豪。巧得很,王长青书记刚刚从南京中医药大学调到南医大,而王存玉院士讲课的主题又是如何受中医阴阳平衡学说启发获得了科研上的一个又一个成果。

王存玉院士,兴化陶庄人西舍人,牙科医生,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除了口腔医学之外,他率领的团队研究方向还包括了肿瘤细胞凋亡、炎症、骨质疏松、衰老机制等。

王存玉自谦自己出生于60年代的兴化农村,毕业于大顾中学(就是出了作家顾坚的那个学校,早已经撤掉了),没有什么文化的底蕴,没有受过类似琴棋书画方面的教育。但看得出来,骨子里,王教授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他说有一期著名杂志Cell的封面就是他设计的,他深爱中国传统文化,收藏了不少书画作品,其中就有汪曾祺的画,也结交了不少文化人,好比书圣林散之的儿子就亲自为他写了一幅嵌了名字的书法作品,“玉生华土,存寄美洲”,颇有林散之风格。

他自述自己每一个研究上的突破都受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医文化的启迪,他说,阴阳平衡是生命研究的基础,肿瘤和衰老都是平衡被打破的结果,他的研究就是一直在寻找调节平衡的通道、靶点和物质。

王院士说,DNA双螺旋结构揭示生命规律的微观研究,阴阳学说则是揭示生命规律的宏观研究,如果讲诺贝尔医学奖是对生命研究的一种肯定,那我们的中医,我们的祖先同样应该有资格获得这个奖项。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他与北京大学学子座谈,也多次提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王院士十分赞同文化自信的理念,他提出中国学者要有文化自信,要冷静思考,敢于突破,不要人云亦云,妄自菲薄,不少海归学者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的陈规陋习等同起来,批评甚至嘲讽,认为中国文化缺少科学思想,是阻碍科学发展的元凶,这是数祖忘典的表现,也是不自信的表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辨证的看待,择其精华,去其糟粕,关键在于学会思考。

3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