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医史学家 一代宗师

2018-10-15 09:25:32 兴化日报(数字报)

医史学家 一代宗师

——纪念陈邦贤诞辰130周年

■/杏  仁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独立于西方医学系统之外,始终坚守着中国人的自然观念、人文情感、思维模式与生命哲学,博大精深,广涉旁通,生生不息,传承不辍,史学总结亦代不乏人,如汉代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唐代甘伯宗《名医传》、宋代周守忠《历代名医蒙求》、明代李濂《医史》、清代王宏翰《古今医史》、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等。而近代研究中国医学史之先驱,首推陈邦贤。

陈邦贤(1889~1976年),字冶愚,晚年自号红杏老人,是中国医学通史研究之开拓者与医史教育之首倡者。他毕生致力于中国医学史、疾病史、医学家传记、二十六史医学史料之研究,使得医学史在我国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筚路蓝缕,影响深远,为后学者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有着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和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隋唐医学史、外科学史”专家李经纬,“民族医学史”专家蔡景峰,“近现代医学史”专家王致谱,都是他的杰出弟子。

陈邦贤出生于兴化沙沟镇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陈安祐,字槐庭,以教书为生,后自习医书,耿直诚恳,刻苦自励,通晓英文,母查氏知书达理,性情温和,勤俭持家。家寒,陈邦贤两姊均因贫夭折。陈邦贤六岁的时候,父亲教他学对。先由一个字渐渐对到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到了五个字便开始学做诗,同时攻读四书、经史。13岁时,其父患搭背久治不效,遇一酱园工人传一秘方治愈。其父便开始留心医药,搜集秘方,稍有收入便研制成药送人,并命他立志习医救人。在父亲的指导下,他矢志学医,诵读古典医籍,16岁时已能为人开方治病。1909年,陈邦贤走出兴化,赴江苏省简易师范学习,毕业之后,仍不断攻读中医学,并开始接触、学习普通生理卫生等西医学著作。1910年投书函拜大学者丁福保为师。丁福保(1874~1952年),曾创办丁氏医院、医学书局,编著《丁氏医学丛书》。国学大师、兴化人李审言曾高度评价:“吾友丁君仲诂,本以经生精研训诂,既而上究轩岐本经,为大医王以救世。”丁福保在译述《西洋医学史》时指出:“盖吾人现有之知识,决非尽得诸自身之经验,其大部分得诸过去几千年之古人……故医学之医史的知识,实为必需之学问。”医史研究有利于总结过去、了解现在和预见未来,这一思想影响了陈邦贤一生。

1912年,陈邦贤开始着手编撰第一部《中国医学史》。为了能与同道共同研讨,集众人之智慧,创我国医学史之学术,陈邦贤于1914年倡导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医史研究会,还发表了《与袁君桂生讨论医学流派书》一文,指出:“学派与发明是不同的。发明指成就而言,而学派则可能有优点,也可能有缺点。学派有以人名为主体,有以地名为主体,有以时代为主体,有以学科名词为主体。学以愈磋而愈明,识以愈辩而愈博。”

1919年,陈邦贤以文言文撰成了他的第一部《中国医学史》。识者以为这是“现代中国医学史和疾疫史的开山之作”,“中国系统研究医学史著作之滥觞”,“开创了用编年史体裁撰写中国医学通史的新篇章,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摆脱了传记形式的医学史著作”。1937年,改用白话文修订的第二版《中国医学史》由上海商务印书馆纳入王云伍等主编的《中国文化史丛书》第一辑出版,日本山本成之助博士译成日文,于1941年在东京出版。新中国成立后,陈邦贤又进行了再次修订,1957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第三版,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陈邦贤国学功底深厚,学术视野广博,医史资料翔实,语言准确凝练,研究中国科技史的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对陈邦贤的医史研究给予相当高的评价。他每次访问中国,都要专程拜访陈邦贤,交流医史研究情况。

陈邦贤治学严谨,勤奋忘我,60年代中后期,完成的书稿有《中草药汇编》《食疗本草》《食疗方》《简易方》《中国疾病史稿》《中国医史年表》《中国近代史年表》《近代医学书目》等等,一直工作到卧床不起。87岁时,因急性肺炎病故。

3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