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老铜匠的心愿

2018-11-18 19:29:16

特约撰稿 孙荣庆


“修铜锁配钥匙、补铜锅、换底哎……”

一口粗犷、悠长的“兴化调”在兴化的古街巷里绵延不绝。

操着这口地道的铜活叫卖声的自然要数老铜匠蒋德宽师傅了。

前不久,专程从扬州回到兴化接受笔者采访的铜器制作匠人蒋德宽师傅介绍说,前几年,每天上午8点多钟,我头戴草帽,肩挑着铜匠担子在金东门附近,走街串巷,沿街叫卖。近两年,我因身体不适,在扬州儿子家休养。

他高兴地说,我的铜器制作工艺,如今已被列入“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我非常高兴,这下铜器制作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保护,不会失传啦。

我的爷爷、父亲都是铜匠出身,我本人便是兴化铜匠会会长,受祖辈的影响,从小就能敲敲打打。12岁那年,我就能自己制作铜匠招牌,自立门户,独自出外揽生意了。“招牌是铜匠的象征,路人看到了招牌的做工,就能知道你活怎样了。”蒋德宽师傅说。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一些传统工艺由于生产方式、产品档次、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局限性,规模缩小、市场萎缩,处境艰难,逐渐消失,难觅踪影……凡此种种,令人十分心痛。满怀担当的兴化铜匠会老会长蒋德宽决定利用自己还在发挥的一技之长,拯救行将逝去的兴化铜活“记忆”。

兴化金东门,繁荣于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街上老字号名店云集,声名远播海内外。作为老作坊的蒋氏铜器制作,可算是兴化老街巷铜器制作最好的一家。

据有关史料记载,铜器是指先秦时期用铜锡混合物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铜器发轫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成为鼎盛,其中以商周器最为精美。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媲美。

明洪武年间,大量的江南移民迁至兴化,带来了大量南方的先进文化及民间工艺。他们与兴化土著居民相融合,给兴化带来了繁华的商业气息。当时的兴化城区商铺、商行、手工作坊显著增多,出现了70多个门类,300多家商号和行当。铜器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用“铜匠船漂泊水乡,铜匠担走

街串巷,铜匠铺淋琅满目”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兴化境内铜器业分工也逐渐明朗和分化,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生铜匠,主要从事化铜、浇铸铜器等;第二类是熟铜匠,主要从事修补铜器、修铜锁、配钥匙等;第三类是紫铜匠,通过铁锤敲打,将熟铜击打成片,再转为各种容器而制成成品,这类铜匠技艺较高,在兴化已几乎失传。

兴化城乡日常使用的铜器有两大类:一是祭祀用器,如香炉、烛台等;二是日常生活用,主要有手炉、脚炉、汤壶、茶壶、酒壶、火锅、帐钩、刨子、面盆、铃铛、大小锁、箱角、门圈等。铜匠们的家当也很简单,一条船、一副担子。担子一头是风箱、工具,另一头是炭炉等。

铜器制作最重要的工艺是浇铸。要制成精美的铜产品,必须将铜器原料熔铸成铜板,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倒铜板”的简单工艺,首先将铜化成铜水,然后把两块裱纸的方砖对合,在两块砖之间用绳子扎好,再将熔化的铜水由扎绳口的地方倾倒进去,两砖一压,就铸成了一块薄铜板(片)。“三分做、七分磨”。对焊接好的铜器毛坯,要用熬化的松香,将铜器固定于脚踏的驱动盘的中心轴上,使其旋转起来,先用名为“铜旋”的特制刀具进行整修,除去铜器表面痕迹、焊迹、最后用棉布抛光,一直到铜器表面光亮、平整柔滑,一件合格的铜产品才算完成。整个工艺流程有熔解、压片、裁料、造型、刮光、焊接、装饰、钻花、打磨等。

清代中期,兴化铜匠已近百人,他们就是靠着一条船、一副担子或一家铜匠铺,在百里水乡为广大老百姓制作或修理各类铜器日用品,后来为了交流技艺,互通信息,他们自发组建铜业公会。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兴化县人民政府再次组织成立兴化县铜匠业公会,并将每年的“重阳节”定为公会活动日,所有铜器制作匠人无论在何处都要赶到兴化城区参加公会活动。

铜器制作技艺是现实生活和历史文化传承的伴生物,它真实地记录着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许多珍贵细节,寄托着人们对手工艺的朴素情感。如今,由于价格低廉的玻璃、铝、陶瓷、塑料等制品大量问世,传统手工铜器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大批的铜匠纷纷转入其它行业,伴随着人们千百年来的铜器业将面临消亡。因此,保护、传承祖先留下的传统工艺以显得十分紧迫,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相关传媒的重视及全社会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

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