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林鸣:超级工程中的“超级英雄”

2018-12-11 09:43:38 兴化日报(数字报)

□本报记者 李祝海

林鸣,1957年出生,江苏兴化人,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他主持创造的项目多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度“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等称号,2016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党员标兵第一名),2018年4月获得2018年“最美职工”称号,其主持建设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被《工程新闻记录》(ENR)评为“全球最佳桥隧项目”。今年10月23日,作为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的施工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10月24日,我国又一项世界级工程——港珠澳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全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集桥、岛、隧工程于一体,连接起香港特别行政区、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对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在这项被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超级工程中,林鸣所主导的岛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关键节点工程,来自水乡的他无疑是这项超级工程中的灵魂人物、“超级英雄”。

珠江口,天蓝海清、暖意融融。11月1日上午,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管理部,一身工装的林鸣,在轻松的笑语声中接受了来自家乡媒体的采访。

为桥而生,在“建桥大学”积累技术和经验

林鸣从小就受父母爱读书的家庭氛围影响,同时也接受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尽心尽力做到最好”的家庭教育。高中毕业后,林鸣先后进了戴南棉花加工厂和县化肥厂工作,在学到动手技能的同时,他还从师傅身上学到了坚守与韧性。1978年的春季高考,林鸣被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并入东南大学)录取,成为78级港口水工建筑专业的学生。1981年,林鸣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局。从此,他的职业生涯、人生轨迹慢慢驶上“大桥”。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二航局参与珠海大桥的建设,林鸣第一次担任项目经理所负责的工程就是珠海大桥。怀着紧张心情的林鸣一边摸索,一边参与施工,1993年,林鸣团队完成了这座连接珠海西部的重要控制性工程。

1995年5月,被称为首例民营资本BOT项目的泉州刺桐大桥开工。这个项目为当时福建省最大的公路桥梁之一。林鸣担任施工方领导小组组长,他们仅用16个月就完成了大桥主体施工,这让二航局上下对这位年轻的项目经理刮目相看。

武汉三桥是林鸣第一次担任跨越长江的大型桥梁工程负责人,面对跨度600米的斜拉桥项目,他认真负责,谨小慎微,并在建设工程中展露才华。

“润扬大桥犹如一所大学,我也是其中的一名学生,一批桥梁工程师从这里走了出来,它让我们真正成熟起来。”2000年,林鸣负责建设时为中国第一大跨径悬索桥润扬大桥。被誉为“神州第一锚”的北锚锭,需要在长江边上深50米的基坑内施工,长江和基坑之间的土堤若有闪失,江水将瞬间灌满基坑,工人们在施工过程中战战兢兢的。林鸣拿个小板凳坐在坑底陪工们们一起施工,告诉他们施工安全是经过专家认证的,他也因此被誉为大桥建设的“定海神针”。

进入新世纪,林鸣担任南京三桥的副总指挥、工程总监、总工程师。南京三桥为国内第一座钢塔斜拉桥,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弧线开钢塔斜拉桥。建设过程中,林鸣带领团队运用新设备,提升了我国桥梁施工设备的新水平。2008年,这项工程获第七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我的造桥经验都是在工程上积累起来的。建武汉三桥学会了如何带领团队,建润扬大桥学会了如何攻克风险,建南京三桥学会了如何攻克技术难题。”林鸣说。

阅历的增长,角色的转换,使林鸣对桥梁施工管理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他的工程把控能力在实战中不断增强。2005年,林鸣担任中国路桥集团总工程师,同期开始港珠澳大桥的前期工作。

冥冥之中,林鸣似乎与珠海有缘。他的职业生涯从珠海起步,又在这个“万岛之城”登上事业的巅峰。

天降大任,伶仃洋上铸成大国工匠

伶仃洋上,烟波浩渺,海天一色,港珠澳大桥宛如一条卧波巨龙,时而入海,时而穿行于波浪之上。

700多年前,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天祥在这里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今天,一位水乡人历经7年苦战,在这里体现“桥的价值在于承载,人的价值在于担当”的“价值观”。

港珠澳大桥是一项集桥、岛、隧为一体的庞大工程。建设者既要按时交工,又要保证航线安全、航道畅通、地形结构不被破坏、中华白海豚生存不受影响,难度可想而知。2011年,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开工,林鸣率领近4000名建设大军转战伶仃洋,参与建设这一超级工程。

海上建设工岛,世界上通行的技术方案是抛石填海、围堤筑岛。这种方式不仅工期长,而且严重影响海域环境。林鸣想出一个 “快速成岛”方法:将一组巨型钢筒直接插入并固定在海床上,然后再填砂形成人工岛。经过几个月时间的努力,120个高50米的巨型钢筒全部“钉”进海底,东、西两座人工岛终于建成。这项从未有人实施过的海中快速成岛技术,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成岛的奇迹。

长达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是港珠澳大桥的关键控制性工程。港珠澳大桥建设前,沉管工程的关键技术一直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刚开始,林鸣也曾尝试购买国外技术解决这一难题,但难以承受的高额技术咨询费用以及工期上的延迟,使得谈判不欢而散,林鸣和他的团队只能自主攻关。反复研究之后,他们创新提出“半刚性”沉管新结构并付诸实践。

在几乎空白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林鸣和他的团队面对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需要将33节,每节长180米、高11.4米、重8万吨的沉管运到施工地点精准沉放,在伶仃洋水下50米深处安装、连接。这项被称为“海底穿针”的工程,每一次都需几百人共同操作,每一节沉管都难以保证一次安装成功。

2013年5月2日,历经96个小时搬运、施工,首节沉管与人工岛上的管节对接完毕,海底隧道的第一节沉管成功安装。为此,林鸣和他的团队在海上连续奋战,5天4夜没合上眼。

复杂的外海环境和地质条件及严苛的技术要求,使得每一节的施工风险、责任风险不可预知。每一次安装沉管,林鸣前往现场前,都会回头看看自己的房间,问自己是不是还能回来。在安装沉管最关键的时刻,他曾因劳累过度,鼻腔大出血,四天内实施两次全麻手术。从建设初期和建设后期所拍摄的两张照片中可以看出:林鸣明显瘦了,他瘦了约40斤。

2017年5月2日早晨,最后一节沉管的安装终于完成,但测量后却出现16公分的偏差。虽然众多国内外专家都认为水密工程滴水不漏已算成功,但林鸣却坚持重来。

茫茫大海,暗流汹涌,要把一个已经固定在深海基槽内的大家伙重新吊起、重新对接,一旦出现差错,后果不堪设想。“这是120年设计使用寿命的超级工程,我们不能留下任何遗憾。”在重回“战场”精调时,林鸣特意交代参战人员都穿上绣有五星红旗肩章的工服,希望五星红旗能激起参战人员的使命感。经过42小时的重新精调,偏差从16公分降到了不到2.5毫米,缩小了几十倍的差距。

7年时间,林鸣带领建设大军共同走完了港珠澳大桥这座世界最长、难度最大的“钢丝”。团队的支持、坚守、付出和奉献,让他很受感动。

港珠澳大桥项目的技术攻坚,填补了国内外深埋沉管隧道建设的多项空白,形成了一系列“中国标准”。世界顶级隧道咨询公司——荷兰TEC执行总裁汉斯德维特说:“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超越了之前任何沉管隧道项目的技术极限。因为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的建设,中国从一个沉管隧道建设技术的相对弱国发展成为国际隧道行业沉管隧道技术的领军国家之一。”这项工程完工后,荷兰人向林鸣赠送了一个“拥抱巅峰”的雕塑作品。

“我喜欢出发。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林鸣说,他在央视《朗读者》节目里朗诵的汪国真的作品《我喜欢出发》,代表了自己目前的状态。港珠澳大桥对自己影响很大,但人不能停留在过去的状态。在港珠澳大桥正式移交后,已是花甲之年的林鸣,又将“打起背包”再出发。

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