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苏中第一老街“金东门”

2018-12-29 09:50:31

特约撰稿 耿 琪  梅立成

日前,我市金东门老街景区通过国家级旅游景区评定,正式跻身于国家AAA级景区。至此,我市已拥有国家AAAA级景区2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4个,为兴化旅游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兴化入选“2018年度《中国国家旅游》最佳全域旅游目的地”做出了重大贡献。

金东门老街的历史演变过程

金东门老街景区位于城区东侧,是兴化城区(昭阳街道)发展演变的历史见证,也是江淮东部里下河地区历史文化的结晶,距今已有着千年历史,为我市目前现存的三大老街区之一。

据相关史书记载:唐代安史之乱以后,我国经济中心南移,大批北方劳动力涌入,人烟稠密。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境东濒海筑成常丰堰后,形成东部煮盐,西部农耕的经济格局之后,遂于五代扬吴武义二年(公元920年)析置兴化县,县治设于昭阳镇。以县衙为中心,形成东西南北四条古衢,往东的古衢成鱼骨状向南北舒展出若干古巷道,形成“金东门”的雏形。明代中后期,金东门的商业、手工业快速发展,市民阶层形成。逐渐形成了“一街三行”的商业市场,“一街”即:东城内外大街,商铺栉比。“三行”即:东部濒水的菜行、鱼行和米行,粮食、蔬菜和水产品在这里集散。随着街区手工业不断发展,逐步出现了“东作里”“竹巷”“染坊巷”等地名及巷道名。

曾是明清时期苏中“第一老街”

金东门老街景区由东城内大街和东城外大街组成,西起牌楼南、北路;东至东门大尖东首;南至板桥东路;北至玉带路。主要包括东城外大街、家舒巷形成的古建筑群。东城外大街横贯东西,自天后宫巷与牌楼东路交叉口起,至龙津河农贸市场止,全长约496米,面积约15.78公顷。

在老街景区内,东城外大街临街为一层或二层木板铺面,青砖黛瓦马头墙。广泛分布着明清时期的庙宇、府第、牌坊、名人故居、商贾大宅、古树、古井等建筑,房屋脉络分明,街巷肌理清晰。尤其是郑板桥故居、上池斋、赵海仙洋楼、杨家大院等古建筑如一颗颗闪亮的“明珠”镶嵌其中,成为里下河地区一条著名的街区,有苏中“第一老街”之称。

金东门老街不断长出“新枝”

进入21世纪后,金东门老街区内历史街巷、商铺民居保存完好。现街巷及道路结构尚保持明清古建筑的格局,内部建筑多建于明清至民国时期。随着时代不断变迁,临街商铺内容发生着变化,然而招牌、铺面却依然保持着传统风貌,尤其是东段最为明显。主街两侧多为商住合一的两层楼房,上为居民生活的场所、下为居民经营的店铺,沿袭着传统的商住格局。

近年来,我市先后投入数亿元对金东门片区进行整体修缮和布置,尤其对上池斋、赵海仙洋楼、杨家大院、状元坊、成家大司马府等多个核心建筑进行专业修复,还原了金东门老街的昔日风貌,为广大游客和市民完美地展示了水乡兴化的风土人情。2016年2月,我市成为泰州唯一、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旅游业发展,继打出千垛菜花、水上森林等生态旅游牌后,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坚持抓好生态、文化两大产品体系,形成多元文化载体。

2017年12月,金东门老街盛装开街,为景区的发展树立了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为保障金东门老街开街运行,又投入数百万元建立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部署景区旅游标识系统,新建大型旅游停车场和旅游厕所。同时,对金东门老街景区进行市场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运营,招募专业人才开展管理、宣传、营销和讲解等工作,逐步提升了景区的接待服务水平。

金东门街区将重现明清时期盛景

据不完全统计,金东门老街区现分布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数十个不可移动文物点,范仲淹、李春芳、郑板桥等名人文化和时思寺、东岳庙等宗教文化贯穿其中;赵海仙洋楼中医药博物馆、上池斋药店等医学文化和“早上皮包水(吃早茶),晚上水包皮(浴室洗澡)”的餐饮文化与灯会、庙会等民俗文化交相辉映。依据我市金东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方案,该处被确立为城区居民传统居住、商业和文化休闲综合区及传统民居展示区,为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增加了“砝码”。

今后,我市对金东门老街区将秉承“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总体思路,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持续做好各类文物、古民居的整治修缮工作,再现享誉江淮的“东皋雨霁”“龙舌春云”的水乡美景和地灵人杰的深厚文化底蕴。立足于金东门老街区的现状特点,不断开发出更多具有核心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形成多样化的旅游线路,重现明、清时期商业、手工业繁荣场景。让游客在兴化不仅能见得到清水、看得到绿荫、亲得到自然,还能品得到文化、记得住乡愁。

1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