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从苏舍村的“包产”夭折到小岗村的“红手印”

2019-02-01 11:09:04 兴化日报(数字报)

□顾成兴

历史的年轮转到1978年,这一年的12月,中国顶层和底层几乎同时发生了一件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性大事。12月18-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大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决定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队18个农民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在一张纸上按下红手印,发誓:“哪个因大包干进大牢,全村养活他一家。”这张按有18个红手印的协定书,现已成为中国革命博物馆GB54563馆藏文物,上面的时间隐约可见:1978年12月。这偷偷立下的“生死契约”,促成小岗队明组暗户、瞒上不瞒下分田到户,彻底实行“直来直去不拐弯”的“大包干”。

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差不多家家外出讨饭。那一阵子,安徽省全面推行联产责任制,全国各地许多地方也在试行。小岗队开始也是实行大包干到组,先划分4个作业组,干了没几天,组内产生矛盾,于是各个组“发杈”,又分成8个组,每个组只有二三户,可是没干几天,又有吵架的,还是干不好。于是社员秘密集会诞生了一种与所有联产责任制都不同的“小岗大包干”,他们这样认为:“大包干”后,完成征购、提留,都是自己的,多收一斤是一斤,干活有劲。抗旱种麦拼老命,田间管理拼老力,买肥施肥拼老底(家底)。“大包干”后,人们干活和以前大有不同:过去追施化肥,是乱施乱撒,现在是点穴施肥;过去锄草是“剃刀刮胡子”图表面光溜,现在是“镊子拔猪毛”连根拔掉。

当初,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上还有“人民公社要坚决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稳定不变”字样,社会上对联产责任制争议激烈,报刊还时有批评言论。对于小岗队的大包干,公社党委书记含糊其辞,县委书记有意宽容。县委书记陈庭元向滁县地委书记王郁昭汇报“群众要求实行大包干”,王郁昭随后向省委第一书记万里请示,万里听了汇报后说:“只要能把群众生活搞好,就可以搞。”然而,小岗的“大包干”将近两年内都没有公开。小岗实行“大包干”后,1979年一年生产的粮食等于大包干前5年的总和,生产的油料等于前20年的总和。此前23年未向国家交售一粒粮,还吃救济粮,而这年一下交了2.5万斤粮食。随着一句顺口溜“千条计,万条策,不如大包干到户一剂药”的传播,“小岗大包干”成为“挡不住的诱惑”。特别是万里对“小岗大包干”的表态,更使“小岗大包干”成为全县学习的样板。尽管各个公社层层落实县委“要稳定各种联产责任制”的要求,但农民大声说:“不到户,稳不住!”许多生产队都是一夜之间就将田地分到了户。

1979年,凤阳县已有83%的生产队搞了大包干。新华社安徽分社记者走访了马湖、宋集、梨园等公社,看到凡是实行大包干的,队队增产,季季增产。就从适应当前干部管理水平、联产计酬调动积极性、减少矛盾增强了团结、精耕细作,促进了增产等方面,写了一篇内部报道《凤阳大包干好处多》,被总社以“机密级”刊发,是第一篇关于“凤阳大包干”的内部报道。直到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同志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充分肯定了肥西县的“包产到户”和凤阳县的“大包干”。至此,有关联产责任制和“大包干”的争议才告一段落。

198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明确“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4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普及推行。“小岗大包干”确实是农村改革的奠基性改革,也是中国改革的启动式创举,正式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营形式迅速在全国推广,为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场深刻而有历史意义的农村变革从此开始。 (六)

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