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姜子牙避纣隐居兴化钓鱼庙村考探

2019-02-01 11:09:02 兴化日报(数字报)

□任祖镛

姜子牙姓姜,名尚,一名望,字子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封地吕为氏,故姜尚也称吕尚。又因他被周文王封为“太师”,尊称为“姜太公”或“太公望”,俗称“太公”。因此,姜尚、吕尚、姜太公、太公望、太公这些称呼都是指姜子牙。他生活在商末至周初。而他的生平,现存古代文献所记他遇周文王之前的经历都很简略。

姜子牙虽是贵族旁支的后代,胸怀韬略,著有《六韬》,有出土竹简可证,被誉为兵家权谋著作之祖。北宋神宗时,《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因此姜子牙是我国古代影响久远的杰出韬略家、助周灭纣的最高军事统帅,被尊为中国兵家之鼻祖。但在遇周文王之前,他生活窘困。《战国策·秦五》说他是“齐之逐夫”,高诱注解云“为老妇之逐”,是说姜子牙曾作为入赘女婿被老妻逐出家门。刘向的《说苑·尊贤》也说“太公田不足以偿种,渔不足以偿网”,因缺少种田、捕鱼等谋生手段,最后被他的妻子逐出家门,所以说“太公望故老妇之出夫也”。

为了生活,他曾做过屠夫,卖过食品。《战国策·秦五》说“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西汉的《韩诗外传》说:“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西汉刘向的《说苑·尊贤》也说:“太公望,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这是说姜子牙五十岁曾在商纣王的都城朝歌做过屠夫、在古代黄河的渡口棘津(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卖过食品。他还曾为做官,游说过诸侯。《史记·齐太公世家》云:“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可见姜子牙学问广博,在商纣王朝廷做官后,因纣无道而离开,游说诸侯也不被任用,终于到西部被周西伯侯姬昌重用。

他在被周西伯重用之前,还曾有一段隐居在“东海之滨”的经历。从已有古代文献来看,较早提到姜太公隐居“东海之滨”的是《孟子·尽心(上)》:“太公辟(”辟作“避”解)纣,居东海之滨。”说他为了躲避商纣王的暴政,才隐居到东海之滨。当时的商朝已控制黄河流域,并向南方和东方不断挺进,纣王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获得大批俘虏,并把商朝势力扩展到长江流域,控制范围已到山东及江苏北部沿海,所以商末的“东海之滨”当指从山东半岛向南至长江口以北的滨海地区,范围较广,包括兴化在内。

嘉靖《兴化县志·沿革》:兴化“三代以前,北距淮,东距海,为扬州之疆。”其中的“距”是动词到达之意,可见在夏、商、周三代之前,兴化的地域北边到淮河,东边到东海,在九州之一的古扬州境内。直到北宋兴化知县范仲淹重修唐代所筑捍海堰,兴化县域仍东至海边,因而当时的兴化人也自称生活在“东海之滨”。如明嘉靖状元、隆庆首辅李春芳退休回家时写的《致仕抵家谢恩表》云:“自顾此身何能为报,臣惟与田夫野老歌太平于东海之滨,仰祝圣列神谟保至治于万年之远。”仍用“东海之滨”指代兴化。

与李春芳同时的泰州学派陶匠哲学家韩乐吾是兴化戴窑人,有匾“东海贤人”挂在四牌楼上,因他的居住地戴窑靠近东海之滨,因而不称他“兴化贤人”而称“东海贤人”。韩乐吾给赠给兴化烈女宗一贞诗亦云:“海上有烈女,存心不二天。”“海上”就是“海滨”,以“海上”代“兴化”,是因为当时兴化确实在“东海之滨”。从另一首《送储翠峰移家海上》“何事迁居住海滨,只因希圣择贤邻”也可见“海上”就是“海滨”。后来兴化陆西星所撰《东海处士韩乐吾》中说:“东海有畸士,卓然欲希圣。”“从师走东海,往复多印证。”(《韩乐吾先生诗集》)指韩乐吾要学圣贤之学,跟随朱恕到安丰去拜见王艮。这些都说明,即使在明代中叶,兴化东部地区仍称为“东海”“东海之滨”。到清代兴化人仍称所处地域为“海滨”即东海之滨。兴化清代昭阳诗派著名诗人王熹儒在一次游览得胜湖时乘兴赋诗曰:“海滨曾驻鄂王营,如今湖水留其名。”是说南宋时岳飞曾带兵驻扎在兴化得胜湖、旗杆荡一带,故称在这东海之滨岳飞部队曾经驻扎,湖名“得胜”就是用湖水留下他们的名字。 (一)

1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