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医学流派溯源
■/朱 杰
定慈寺曾有一棵古槐树。
兴化“十三大丛林”之一的定慈寺始建于盛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寺内原有“槐阴丈室”,室前有古槐一株,清·李福祚(道光拔贡、国子监肄业后任文牍佐吏,参编《咸丰重修兴化县志》,著有学庵三述及诗文集,《民国续修兴化县志·人物志·儒林》有传)《昭阳述旧编》记载:“定慈寺古槐在佛殿东侧,偃蹇横斜,似老人偻伛欲仆状……腹空坼裂,根露出土上,玲珑万窍如怪石然,正干已枯,旁支有二,一指东南,一指西南,绿叶新鲜可爱,观其起伏夭矫,悴而复荣,殆千百年物也。”
清初兴化诗人李恢有诗咏之:
“定慈唐寺邑西街,
中有亡隋一古槐。
历尽荣枯不知数,
春风枝上鸟喈喈。”
诗人认为古槐植自隋代,比古寺还要早百余年。李恢和李鱓是同辈人,《兴化李氏族谱》记载:“(李国宋)子恢,字少葛,一字约社,性豪迈,善书能诗,澹于荣进,以庠生终,著《约社诗集》……恢直抒胸臆,不傍昔贤门户,天地之情,事物之变,悉以诗达之,与其父异曲同工焉。”
槐树一身都是宝,皮、枝叶、花蕾、花及种子均可入药。
槐叶清肝泻火,凉血解毒,燥湿杀虫。
槐枝散瘀止血,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唐本草》载有槐枝酒,并说“嫩蘖枝炮熨,止蝎毒。”《唐本草》即《新修本草》,是苏敬等23人奉敕撰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的中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槐根散瘀消肿,杀虫,主痔疮、喉痹、蛔虫病。
槐角(果实)凉血止血,清肝明目,主痔疮出血、肠风下血、血痢、崩漏、血淋、血热吐衄、肝热目赤、头晕目眩。
作为桑、槐、楮、榆、柳五耳之一的槐耳,《唐本草》说“主五痔,心痛,女人阴中疮痛。”现代制剂槐耳冲剂用于原发性肝癌、慢性乙型肝炎。
槐花可食用,用于制作槐菊茶、大黄槐花蜜饮、马齿苋槐花粥、地榆槐花蜜饮、两地槐花粥和槐花清蒸鱼。还可做成槐花饭、槐花包子、槐花饺子、槐花煎饼、槐花炒鸡蛋、槐花粥。槐花入药具有清肝火、坚肾水、降血压的功效,治颈淋巴结核、银屑病、暑疖尤妙。清代兴化医派的代表人物赵海仙所著《国医药物学》,在“花木门寒部·槐角子”中,认为:“花与实同功,又主心痛目赤,热毒疔肿,赤白下痢,小儿惊痫,虽所治各有所长,而功用要归于除风去湿,可有大同小异也。”是经验之谈。
兴化王氏中医世家传人王少华先生著有《三槐堂百年医话》,我想先生对古槐一定怀有别样的情愫吧。
(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