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父亲的腊月

2022-01-28 10:35:28

□陆泉根

当麦子冬眠,农民迎来了属于他们的腊月时光——冬闲。没了农活干的农民,只要不愿意坐在麻将桌上,总归会找到事情做,比如,把浸在河里大半年的木头捞出来,送到锯木厂去。

作为一名锯木工人,父亲的作息时间当然是顾客说了算。那个年代,古镇流行打家具,砌了新房或是准备娶媳妇的,家里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是不行的。剖好的木头会搁在家里,用砖头隔好。开了春,主人会摆上一桌开工酒,把木工师傅请过来。

厂里生意红火,父亲求之不得。腊月的父亲不是冬闲而是冬忙。这个月花钱的地方太多:置年货、买新衣、准备我们来年的学费。常看见父亲回家的时候背一捆木脚料——母亲跟了父亲一辈子,柴禾不愁。放下柴禾,父亲会掏出一卷旧钞票给母亲。看上去有些疲惫的父亲,情绪却很高涨。递钱的一瞬间,父亲把高涨的情绪传给了母亲。

腊月二十三祭灶。这是大事,厂里再忙,父亲也得赶回家。“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古镇的规矩,也是我家的规矩,母亲只能做后勤。米饭煮好,父亲也正好到家。很快,一碟白糖、一碗米饭摆在锅台上。灶王爷贴在灶台上方:白净脸,长胡须。父亲朝灶王爷磕了几个头,又小心地揭下了它。接着,父亲把一小张红纸折了几次,抄起剪刀,三下两下剪出了几匹骏马。这时,父亲划着火柴,点燃几张黄元,又用烧着的黄元点燃那几匹马和灶神——灶王爷骑着马、上天言好事了。

有了钱,母亲会多买些猪肉。腊月杀猪的多,巷子里,张屠夫的妻子红香,总是劝母亲多买些。她会额外送些猪血。古镇习俗,吃猪血能旺财。烧猪血豆腐,母亲会放上足量的葱蒜姜,再挖一大勺猪油。这个菜让我家平庸的餐桌上有了亮色。腊月严寒,吃一顿猪血烧豆腐,暖胃又暖心。看到我们狼吞虎咽,父亲不吱声,在一旁笑着。这个时候,外面下起了雪。

父亲是不希望下雪的,雪一下生意就断了。那个时候,看到下雪欢欣鼓舞的我们哪里了解父亲的心思呢。不过,父亲又希望下雪,“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毕竟,我们家还有一亩多的口粮田,而我们又是那么能吃。

二十八是外出打工者的最后归期,要辞年呢。辞年是给祖宗送钱粮,祈求他们保佑平安。主角还是父亲,母亲做配角,我们则是群众演员。在规矩面前母亲不吝啬:鱼肉、青菜、豆腐、百叶、粘饼、坨粉,摆满了桌子。烧纸钱,烧元宝。父亲磕头,我们也跟着磕头,嘴里说着“爷爷奶奶拿钱用”“保佑全家平安”之类的话。辞年之后,父亲就会给锯条搽油,厂子停业歇气了。

除夕是腊月的最后一天,承上启下,是一年的结尾又是一年的开头。这一天,充满着红火和喜庆,全家人忙着贴春联贴福字贴花边纸,也忙着年夜饭。父亲会帮着劈柴,用他那张锋利的斧头。晚饭前父亲会有一项无比重要的工作要做——接灶,把新请来的灶王爷像小心翼翼地贴到灶上。

年夜饭,一大家子围坐一起,大鱼大肉摆了一桌。此外,豆腐、芋头、鱼、猪大肠必须有。胃不好的父亲,不能喝白酒,只能来一杯米甜酒。晚饭未吃好,外面开始传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放下碗筷的我们或是看春晚,或是早早上床,做着甜蜜的梦。母亲收拾好桌子,没有说话,用手指了指正在燃烧的蜡烛,父亲明白了:该守岁了,火烛当心。

守岁是腊月里父亲做的最后一项工作。不一定通宵达旦,但必须熬到蜡烛燃尽,不能打瞌睡。穿着笨重棉袄的父亲,一会看看炭炉,一会儿看看蜡烛。炉子不能熄灭,蜡烛更要谨防熔化流淌、甚至倒下——天干物燥,小心为妙。等蜡烛燃尽,父亲迎来了新的一年——腊月结束了!

这辈子,父亲送了多少回灶王爷。但我记得,八年前,腊月里最冷的一天,父亲没有赶上送灶,却先把自己送走了——灶王爷未能“下界保平安”。那年的腊月,我们家没有贴春联,没有放鞭炮,安静有些怕人。

没有父亲的腊月是清冷的。这些年,我们兄妹几个只有过年时才聚到一起。在老家那栋旧屋里,我们谈得最多的便是父亲。关于父亲,我们记忆最深刻的,是一个又一个寒冷的腊月。

4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