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凉粉
□颜国强
每当炎炎夏日,古镇沙沟摊头上凉粉便上市了。过去做凉粉较有名气的是徐古祥、徐古海兄弟俩,还有吴长喜、张锦明等几家,他们都是做小糖生意的。夏天小糖是淡季,他们便卖凉粉卖西瓜维持生计。
他们做的凉粉非常专业,不但晶莹剔透、滑嫩爽口,而且筋道弹滑,味道非常地道。他们的凉粉摊子上总是插杆遮阳篷,一根粗竹子做主撑,主撑下端是个带管筒的长铁钎,将遮阳竹篷牢牢地插在地里,主撑上面顶着细竹做成十字架,架上绷着白布,太阳晒到哪里,遮阳篷就斜向哪里,因此篷下总有一片阴凉。摊头周围放着多张小木凳,食者可坐着吃,慢慢品尝,还可以邀朋友一道来吃,乘乘凉,随便聊上几句。
到了傍晚,徐古祥便挑着凉粉担子,走街串巷卖凉粉,他一边走,一边高声吆喝“凉粉吃喽……”声音响亮,穿透力强,以至于几条巷子内的人都能听到。人多的热闹弯子处他便找个阴凉角落放下担子。
凉粉担子前面的筐上搁了个有半圆的围板的圆木盘,木盘中央放着微白色的粉坨,上盖一条干净的湿毛巾,粉坨四周圈放着七八个装满各种调料的瓷盖碗,内有小虾米、辣椒酱、大头菜丁、大蒜泥、生姜丁、麻油等,一把瘦长葫芦形的锡壶内装的是鲜香的沙沟白抽,另放两摞子青花小撇碗。后面担子是个带盖的木箱,内放备用的凉粉坨和其它器物。
沙沟人有“吃下午”的习惯,春天吃开花馒头、糖油饺,秋天吃金刚脐、脆饼,到了夏天,凉粉就是“吃下午”的最佳食物。
有人买凉粉时,只见徐古祥娴熟地拿起带着多孔的铜刨,沿着粉坨边作圆周状反反复复转上几圈,一碗碗凉粉就刨好了。紧接着他左手抓着两只碗,右手用小铜勺分别在各个小盖碗内挑上不同的调料,最后再撒上胡椒粉,洒上麻油,倒上白抽。食者接过凉粉碗,用筷子将凉粉拌匀,扯上那根根粘满调料的凉粉,慢慢入口,顿时暑意消退,凉到心里。每每吃完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凉粉除了现吃,还是古镇人家吃晚饭的一道菜,小孩们喜欢不放辣椒带点甜味的凉粉,大人则喜欢稍辣一点的凉粉,喝酒的还将它当成下酒菜。一个人家买回一大碗凉粉,都是分装几只小碗,现吃现拌,这样麻辣咸淡味道各自所需,皆大欢喜。
凉粉的原料是豆粉。卖凉粉的业主从粉坊购回绿豆粉后,先用水和淀粉按比例调成糊状,再加入少量明矾粉将其充分调匀后,倒入刚烧开的沸水大锅,边倒边搅,使淀粉充分熟化,这时的粉糊黏稠成透明状,趁热将粉糊分别装到数个大陶盆中,待冷却后倒扣在木盘上就成了塔形的凉粉坨。
别看打凉粉的工艺过程似乎简单,其实打好一坨凉粉还真的不容易,好的凉粉要有弹性,既不能老,老了的凉粉吃口不好;但又不能过嫩,嫩了刨出的凉粉不成形,且口感没有筋道,要想恰到好处,全凭调粉师傅长期操作实践的经验积累。
如今卖凉粉的专业户变少了,大都由熏烧摊上兼卖,他们的调料是用大盆搅拌好,再分装成一个个小塑料袋随粉卖出,虽然其味道与过去大同小异,但再也吃不出当年徐古祥制作的凉粉味道了。我们且不谈吃他的凉粉是一种享受,就听他那悠扬的吆喝声,就看那魔术般的刨粉动作,就欣赏那清一色江西景德镇的青花小碗,就闻那十几种五颜六色秘制调料的香味,就早已领略了传统食品的文化内涵,接下来,你一定会急不可待地品尝他的凉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