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香农场“三件宝” “变”出生态好水稻

滕根林在苕子田里。
本报讯(特约记者 袁开建)“东北三件宝,人参貂皮乌拉草,这句话流传久远。我们农场也有三件宝:‘迷灯’、铁耙、苕子草”。7月27日,雨过天晴。在位于戴南镇顾北村的天香农场162亩生态水稻田的田埂上,农场负责人滕根林指着“布防”在稻田里的100盏白色圆柱形的新型蛾类诱捕器幽默地对我说。白色的罩子里面装有引诱剂,是虫子喜欢的味道,虫子飞进去就出不来了,可以有效诱捕草地贪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稻纵卷叶螟、大螟、二化螟等大部分蛾类、螟类害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迷虫灯”,这是他们的第一件“宝”。
2012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滕根林回到家乡,流转土地162亩,建起了这个农场,开始了他的生态种植之路。大胆尝试全年种一季“绿肥”,种一季水稻的模式。
放眼稻田,绿浪翻滚。滕根林说,今年他种植的品种为南梗9173,因为是用的苕子发酵后作基肥,肥效释放均匀,目前已是分蘖后期,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面上同期栽插的稻田。
滕根林告诉我,苕子是一种一年生或越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它是农场的第二件“宝”。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戴南这一带的农民通常把它作为一种“绿肥”。即上年冬天播种,到来年5月初就用拖拉机带的“犁刀”切碎、翻耕、放水,“沤”到6月初时,满田便冒出蓝色的气泡……这时,便开始平田插秧。其肥效足以满足一季水稻的需要,只要在水稻扬花时施一些豆饼作抽穗肥就可以了,不需使用化肥农药。
在合作社的仓库里,看到了我少年时看到的一个农具――铁耙。一根竹柄的顶端,装着一个木制的像“鞋子”一样的玩意儿,上面钉着L型的铁钉……人站在稻行间,将其来回拖动,可以起到除草、松根的作用,促进水稻生长。滕根林说,目前农场这样的桑树铁耙100多把,这是我们的第三件“宝”。6月21日,农场插秧结束。7月初,我们就组织劳力集中“打耙”,然后再人工除草两次,就没有杂草了。因此根本不需要化学除草。由于生态环境好了,其它的病害也随之消失。
生态种植也给滕根林带来“丰收的烦恼”。由于不使用农药化肥,水稻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清香味。因此,大量的麻雀常常会飞来觅食。合作社只得置放大量的稻草人“吓唬”它,还得雇人驱赶……
滕根林说,第一年水稻单产才175公斤,有人笑话他:“吃错药了!”经过了10年的种植,到去年为止,单产稻谷已达500多公斤了。经国家权威部门SGS检测,200多个指标全部达到欧盟生态标准,零农残,获得北京五洲恒通颁发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CHTC)。在第十二届社会生态农业CSA大会上,滕根林作了《生态稻模式》的主题演讲。
物价部门核定的大米价格为每公斤24元,减去成本亩平纯收入4000多元,是两季种植粮食农户的近两倍。问及滕根林的销售渠道,这位走南闯北的硬汉说了四个字:“供不应求”。他的理由是:“有好产品就有好销路。”他们的稻谷全部是国家推广的优良品种,大米全部按照国家营养标准轧制,并且制作成“米砖”,根据客户要求设计个性化包装。他与近百家企业签订了常年供米合同。为了确保米的新鲜,他都是在一周前才将稻谷加工成米。目前,2022年的大米全部订购一空。
滕根林的三件“生态道具”唱出了“绿色大戏”。他说:“没有好的土壤就没有好的食材,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已经不能再承受太多的化肥和农药的侵蚀,我想做的是重建人与土地的关系,通过有机生态的生产方式,来为大家提供健康的食材!我会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