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俯下身来教学生 沉下心来做学问

2024-09-10 09:15:40

崔恒兰老师的故事不仅是她个人职业成长和教育实践的缩影,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精神风貌的体现。从名校毕业后,她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而是回到家乡,投身于教育事业,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教育情怀的坚守和对家乡的深情回报。

名校毕业 投身家乡教育事业

崔恒兰老师的故事从她踏入南京师范大学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她与教育事业的不解之缘。她的内心种下了成为人民教育家的种子,并在南京大学深造期间不断生根发芽。2018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后,她成功考取南京市的教师编制。但在2019年看到兴化市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通知,得知家乡急需优质的教师资源,她毅然放弃了南京的教师编制,投身到家乡的教育事业建设中,希望用自身所学培养更多优秀的水乡学子。她的选择,不仅是对个人职业发展的规划,更是对家乡教育事业的一份责任和担当。她的决定,体现了一种超越个人利益,致力于家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高尚情操。

工作五年以来,她深知教师所肩负的育人重任,不断修炼自身,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本,以身作则,用自己积极端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感染着学生。她坚定地奉行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行知思想,把爱作为教育的真谛,给予每个学生真诚的、无私的爱护,用爱温暖、鼓舞和欣赏学生。她亦师亦友,真诚与学生沟通,及时疏导学生遇到的各种困惑,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学生、家长的赞誉。

立足专业 精益求精硕果累累

在教学工作中,她一直坚信“教育中无小事”,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所执教的强基班和文科强化班都呈现出较好的教学效果。她不仅基本功扎实,还能够戒骄戒躁,潜心钻研,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精进教学能力,先后在江苏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省一等奖,江苏省高中英语优质课评比中获省二等奖,多次获泰州市优质课评比特等奖,今年七月获泰州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暨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她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不懈追求。

她坦言道,本次参赛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比赛要求准备10个教学设计和教学PPT以及教学阐释,在比赛前随机抽取任一节课进行无生试讲和教学阐释。备赛量相当于优质课比赛的十倍。在准备过程中,每一节课她都以优质课的标准要求自己,精心设计,仔细打磨,细心准备教具。整个七月她都是在一遍遍准备、修改和打磨中度过。

同时,在准备过程中她也收到了多方帮助。教研室和学校得知这一比赛后特地邀请了彭光俊、张宏祥等老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他们细致分析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给出了精准有效的修改意见。正是在日复一日的打磨和练习之中,崔老师不断磨砺自我,坚持以自我成长为目标认真精心备赛。

致力科研 推进先进教育理念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崔恒兰老师坚信仅靠个人的专业能力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不足以推进高中英语学科的发展。因此,她致力于科研工作并不断推广先进的教育理念,工作以来先后开设省级公开课2节,市级公开课10余节,讲座3次。其撰写的论文多次获江苏省“蓝天杯”“行知杯”一等奖。

为促进先进教学理念的落地与实践,她积极进行课题研究,深入探讨教育领域的前沿问题。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泰州市教研第十三期重点课题“聚焦提升文化自信的高中英语课前主题演讲探索”,现已成功结题,课题成果在全校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推广和实施。2022年其作为主持人成功申报江苏省“十四五”重点规划课题“基于大观念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在课题研究中不断推进先进教育理念在兴化市高中英语教育领域的进展。她的研究成果,不仅在理论上有所贡献,更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她的科研探索,不仅推动了教育学科的发展,更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她通过参与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项目的实施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改进措施。

以赛促学 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崔恒兰老师的备赛经历,是她个人成长的重要部分。“备赛是艰苦的,但成长是巨大的”。每一次比赛,都是一次自我挑战和超越的过程。为了做好备赛工作,她会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确保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透彻。同时阅读大量的教材和参考资料,与同行进行讨论,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度。她在比赛中不断磨砺自己,从教学设计到教学阐释,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她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既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方案。为了精益求精,她会多次练习自己的教学阐释,力求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她会录制自己的教学视频,然后反复观看,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多次获得教学竞赛的特等奖。她的备赛经历,也是她不断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过程,她从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经历多次比赛,崔恒兰老师始终坚持以自我成长为中心,在一次又一次的准备中磨砺自我,而比赛的获奖只是自我成长的附加值。

崔恒兰老师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作为一名教师,无论身处何地,都要怀着一颗对教育的热爱之心,为培养下一代贡献自己的力量。

4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