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抗战主题书籍阅读分享
亲爱的队员们,80年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不仅有革命先辈的浴血奋战,更有抗日儿童团的小小身影在烽火中闪耀——他们站岗放哨、传递消息,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时代的责任。今天,我们在这里分享抗战主题的书籍,正是为了循着文字的足迹,重温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感受党领导下少年儿童运动中蕴含的勇气与担当。希望通过书页间的故事,队员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和平的珍贵,让爱国的种子在心中扎根,让阅读的力量陪伴大家成长。
小英雄鲁小花
四(6)中队 王思涵
在红色故事的星河中,总有一些稚嫩的身影,用清澈的眼眸映照着烽火,用小小的肩膀扛起时代的重量。《小英雄鲁小花》里的那个陕北姑娘,便是这样一颗在战火中闪亮的星。当书页轻轻合拢,那个扎着羊角辫、裤脚沾着泥土的身影,仿佛还站在黄土高坡的山坳里,朝着八路军远去的方向用力挥手……
鲁小花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着最动人的坚韧。她生活的年代,风里都带着硝烟的味道——教室里的琅琅书声被枪炮打破,本该系着红头绳撒娇的年纪,她的布鞋却总沾着夜路的露水。给八路军送情报的那个黄昏,她攥着纸条的手心全是汗,迎面撞见端着枪的敌人时,小小的身子突然定住了。篮子里的野菜还带着土腥气,她弯腰挖菜的动作自然得像山间的风,“老总,这荠菜包饺子香着呢”,一句带着乡音的话,把心跳藏进了衣襟的褶皱里。等敌人骂骂咧咧地走远,她才像只受惊的小鹿蹿进树林,裤腿被荆棘划破了也顾不上拍,只知道手里的纸条比命还重。
更让人心里发暖的,是她藏在棉袄里的窝窝头。那些用粗粮面捏成的团团,是她从自己碗里一口口省下来的。当受伤的战士接过还带着体温的窝窝头时,她总把冻红的小手背在身后,小声说“我不饿”。其实谁都知道,她单薄的身子早就饿得发晕。可她眼里的光却亮得很,“我是八路军的小后勤,得让叔叔们有力气打鬼子。”
印象最深的是她对着油灯学认字的模样。没有课本,就用烧焦的树枝在地上画;没人教,就追着路过的战士问。“等把鬼子赶跑了,我要建个大教室”,她在日记本上歪歪扭扭写下这句话时,烛火在她眼里跳成了星星。这个会在黑夜里害怕地攥紧衣角的姑娘,却总能在转身面对任务时,把胆怯折进裤腰里——因为她知道,自己守护的不只是一份情报、几个窝窝头,更是家乡的炊烟、孩子们的笑脸,是所有“能安安稳稳上学”的明天。
合上书,我的耳边仿佛还能听见黄土高坡上她清脆的歌声。鲁小花告诉我们,英雄从不在乎年纪大小,只看是否敢把责任扛在肩上。如今的我们,书包里装着崭新的课本,窗外是安宁的蝉鸣,这份安稳里,藏着无数个“鲁小花”的期盼。
当我们在课堂上专注听讲时,是在接过她手里的“知识”;当我们在生活中勇担责任时,是在续写她未竟的“守护”。因为我们脚下的土地,正是她用脚步丈量过的家乡;我们眼中的光明,正是她当年仰望过的远方。
(指导老师:沙澄慧)
小英雄朱元宝
四(7)中队 朱思源
你见过猫追老鼠时那股子紧盯不放的狠劲吗?《小英雄朱元宝》里的那个愣小子,眼睛里就总燃着这么一团火。不是调皮捣蛋的野,是认准了事儿就绝不松劲的犟——哪怕对面是端着枪的鬼子,哪怕脚下是刀山火海,他那瘦得像豆芽菜的身子骨里,愣是能爆发出掀翻屋顶的力气。合上书页时,我总觉得他还蹲在墙根下,用树枝在地上画着鬼子炮楼的草图,鼻尖上沾着泥,眼神亮得像黑夜里突然炸开的火星子。
朱元宝这小子,浑身是胆。他不像我们现在,放学能抱着篮球撒欢,他的“玩具”是偷偷藏起来的弹弓和削尖的木棍。有回八路军要摸清楚鬼子的布防,他自告奋勇要去。队长说他年纪小,他脖子一梗:“我打弹弓百发百中,鬼子哨兵的位置我闭着眼都能说出来!”果然,他借着夜色,像只猴子似的蹿上老槐树,趴在树杈上数清楚了炮楼里的机枪口,连鬼子换岗的时间都记了个明明白白。下来的时候裤腿被勾破了,胳膊划了道血口子,他却咧着嘴笑:“这点伤算啥?能帮咱队伍打胜仗,值!”
最让我热血沸腾的是元宝炸桥。为了挡住鬼子的增援部队,元宝跟着爆破组去炸河上的木桥。引线太短,点着了跑不及,他一把推开身边的老班长:“我跑得快,我来!”火折子“噌”地一亮,照亮他满是泥灰的脸,那眼神比火苗还烈。引线“滋滋”烧着,他撒腿就跑,刚跃到坡下,“轰隆”一声巨响,木桥炸得粉碎。他拍着手上的土哈哈大笑,笑到一半突然捂住肚子——刚才跑太急,揣在怀里的熟红薯硌得他生疼,可那红薯是他留着给伤员的,没舍得咬一口。
元宝也不是天不怕地不怕。有次被鬼子追得钻进地窖,听着上面皮鞋“咚咚”响,他抱着膝盖直哆嗦,可嘴里还念叨:“不能怕,怕了就成孬种了。”后来他跟战友说,那会儿满脑子想的是爹临走前的话:“咱庄稼人,地不能丢,国更不能丢。”就凭这句话,他硬是在地窖里憋了大半天,等鬼子走了,拖着发软的腿把重要的文件送回了根据地。
当我轻抚这本书的封面,仿佛还能听见他跟战友打赌的嗓门:“等把鬼子赶跑了,我要去学开拖拉机,把咱这土地耕得比油还亮!”朱元宝的故事告诉我,英雄不一定得有多大力气,关键是骨头要硬,心眼要热。现在是和平年代,我们不用钻地窖、炸桥梁,可那份“不服输”的劲儿,那份“护着点啥”的担当,依然值得我们好好揣在心里。
课堂上多琢磨道题,是在护着“学问”;赛场上拼到最后一秒,是在护着“血性”;看到有人欺负弱小敢站出来,是在护着“正气”。元宝,真是巧,我也姓朱,你们当年守护的这片土地的安稳,现在就换我们来守护吧!
(指导老师:徐俊祥)
新安旅行团
五(2)中队 孙皓轩
翻开《新安旅行团》,犹如开启一部尘封的抗日救亡青春史诗。1935年,民族危亡之际,江苏淮安新安小学的14位少年,在校长汪达之的带领下,组成新安旅行团,毅然踏上征程。从1935到1952年,历时17年,行程五万里,足迹遍及全国22个省份。这群少年以稚嫩身躯扛起抗日宣传的大旗,将文艺化作武器,通过放映电影、宣讲主张、开展岩洞教育等方式,唤醒民众救国热忱——他们宛如民族解放的“小号手”,奏响了抗战年代的最强音。
新安旅行团是中国教育史与抗战史上的双重奇迹:既是一次艰苦卓绝的爱国之旅,也是一场震古烁今的教育实践。作者李春雷笔触细腻有力,字里行间浸透着滚烫赤诚。新安小学的孩子们,在“生活即教育”的校训指引下,喊出“人小志气大,爱国走天下”的口号,将青春热忱与家国天下紧紧相连。
书中一张照片打动了我。那是这支“游学天团”出发前的留影,照片中最大的少年19岁,最小的只有13岁。他们精神焕发,稚气未脱的脸上却写满坚毅;他们个个身着单衣、脚蹬草鞋,就这么毅然踏上征程。看似弱小的身躯里,仿佛蕴藏着无尽的力量,每一份担当都远超他们的年龄。他们在风霜雨雪中前行,面对困难和挑战,从未退缩,用实际行动诠释什么是真正的勇气和责任。
“岩洞里的学校”这一篇章更是深深触动了我。桂林的岩洞,本是躲避战火的避难所,却因新旅的坚守成为特殊课堂。日军轰炸频繁,他们便在岩洞里点起油灯,传授知识、高唱战歌;周恩来与苏联记者的探望,更给少年们注入了无穷的力量。艰难环境中,他们不抱怨、不退缩,把对祖国的爱,化作求知与抗争的动力,让岩洞的黑暗,被信念与希望点亮。那些岩洞中的日子,虽然艰苦,却充满温暖和光明。
新安旅行团的故事,让我深刻理解了“青春”与“担当”的分量。他们与我们年纪相仿时,已奔赴山河、守护家国;如今我们身处和平年代,虽无需直面战火,但以知识为刃拼搏理想、以担当为帆奋进家国的精神,必须传承。他们是照亮历史的星火,更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坐标,时刻提醒着:无论何时,青春都该与家国同频;微光汇聚,便能点亮时代星火。
(指导老师:王婷婷)
铁道游击队
五(7)中队 周宁昕
当我轻轻合上《铁道游击队》,书里的铁轨仿佛仍在耳边“哐当哐当”震颤,游击队员扒火车时紧绷的肩膀、炸桥梁时眼底跃动的光,总在脑海中反复浮现。那些故事不仅让我热血沸腾,更像一颗小石子投入心湖,漾开圈圈涟漪,让我渐渐掂量出“英雄”二字的千钧重量。
最让我震撼的,是游击队员们即便怕得浑身发抖,却依旧毅然向前冲的模样。书里“夜袭临城”的章节中,王强的手被铁丝划开一道口子,鲜血顺着指尖滴落在地上,他却咬着牙摸到敌人炮楼底下,轻声对身边队员说:“别怕,咱们脚底下是家乡的地,怕啥?”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上学期的班级拔河比赛——我们队起初被对方拽得连连后退,我手心磨得火辣辣的疼,想松手的念头像小虫子般在心头爬动。就在那时,王强沾满鲜血的手突然闪现在脑海:他们面对的是真枪实弹,我们面对的不过是一根绳子,凭什么认输?我扯着嗓子喊“加油”,使劲往回拽,队友们也跟着发力,最后居然真的赢了。原来“勇敢”从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心怀要守护的东西,即便害怕,也能咬牙再撑一下。
书里的队员们总说:“咱不是一个人在打。”这句话里,藏着抗战时期最动人的力量——就像一棵大树,游击队员是挺拔的树干,乡亲们便是紧紧扎根的土壤,二者缺一不可。队员们扒火车抢粮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想着分给饿肚子的乡亲;他们冒着枪林弹雨炸桥梁,是为了阻断敌人的物资运输线,守护身后无数个家庭。而乡亲们呢?芳林嫂冒着生命风险给伤员送药,是怕这些为大家拼命的人倒下;小孩子站在山头望风,攥着衣角紧张地盯着远方,是想用自己的方式出一份力。这哪里是“一个人在打”,分明是一群人的心拧成了一股绳,用各自的方式守护着同一片土地。
以前总觉得“英雄”是离我们很远的存在,读了这本书才发现,他们的勇敢与团结,其实就藏在我们日常的日子里。游击队员们守护的是家乡的铁轨,我们守护的,或许是作业本上的红对勾,是班级流动红旗的荣光,是帮妈妈拎菜时她眼底的笑意。他们用热血让火车能载着希望奔跑,我们便用认真让每一天都过得扎实而有意义。
站在火车站的站台边,听着火车鸣笛,我仿佛能看见那些穿着粗布衣裳的队员们从车厢上跳下来,对我笑着眨眼睛。我知道,他们从未走远——他们把“勇敢”与“团结”悄悄种在了我们心里,让我们明白: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心怀勇气、携手同心,为在乎的人和事全力以赴,每个人都能成为生活里的“小英雄”。
(指导老师:周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