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海诗吟中闻见药香
■/赵家定
欣闻朱杰主任在繁重的临床门诊、投身社会公益以及履行省人大代表职责推动医改的百忙之余,历时三载有余,精心编著的《花海诗吟闻药香——乔惟良花赋十三篇赏析》即将付梓,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欣喜之余,由衷为他感到高兴。这是继其著作《兴化医学流派》于2020年11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后的又一力作。
《花赋十三篇》作者乔惟良先生(1915-1988),字彦公,江苏兴化人,原兴化中学化学教师。先生一生才华横溢,于三尺讲台倾洒智慧之余,更精研丝竹琴韵,深谙诗书画印。他尤以深厚的化学功底自创国画颜料入画,在兴化家喻户晓,尤以画猴神形兼备、独树一帜,饮誉江淮,素有“乔猴”之雅号。艺苑同仁曾赞曰:“惟妙惟肖金猴骨,良知良仁老画师。”足见其德艺双馨。当年,书坛巨擘、“草圣”林散之先生亦曾亲函相邀其赴江苏国画院任职,然先生淡泊名利,婉言辞谢。
乔老一生所作题画诗多达四千余首,手稿累积二十余册。晚年,先生倾注心血,于八十年代前后留下了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花赋十三篇》。此十三篇花赋,典故层叠,意蕴深邃,文化积淀厚重。欲将其精髓准确译为通俗之作,非具深厚学养者不能胜任,更遑论真正体悟老先生诗境情怀。正因解读之艰,《花赋》虽为瑰宝,却令众多同行后学望而却步,尘封沉寂长达半个世纪。
朱杰主任与《花赋》结缘,可谓偶然中蕴藏必然。少时于戴南镇北朱小学,朱杰随朱静波老师习画,而朱静波老师正是师承多才多艺的乔惟良先生。彼时的熏陶,已在朱杰心中种下对乔老的崇敬。2021年11月30日,《泰州晚报》《坡子街》栏目刊发朱静波先生《陪自己玩》一文,生动描绘了乔老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及其蕴含人生大智慧的“自娱”哲学。此文深深触动了朱杰,其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并特转发于我。因我与乔老先生之女乔以坤为初中同窗,近年亦有联络,遂将朱杰微信转发于她。乔以坤及其夫婿——兴化著名摄影家许才清,对朱杰主任的学识人品素有所闻。由此机缘,朱杰与许才清、乔以坤伉俪建立了联系。
2021年冬,一个温暖的午后,朱杰与我应约造访乔以坤女士家中,有幸亲睹乔老诗画遗珍。许才清、乔以坤夫妇心怀信任,慷慨出示精心整理的乔老画册及一本题画诗手稿。这册泛黄的手稿堪称至宝,其上乔老以行书挥毫,一丝不苟,字迹如行云流水,疾徐有度,看似信手挥洒,实则法度谨严。此乃先生存世二十余册心血之一,字里行间尽显其数十年修为之境界与真功夫。
面对乔老如此丰厚的艺术遗产,朱杰并未止步于赞叹与欣赏。历经数月深思,肩负乔老对后辈的殷切期望,他毅然决定向这座尘封已久、解读难度较大的文化高峰——《花赋十三篇》发起挑战,力求使其拨云见日。他立志在忠于原著精髓的基础上,深入浅出、准确清晰地进行解析,整理出一部可靠且通俗易懂的《花赋》作品,以飨广大读者。
我深为感佩朱杰的魄力、学识与毅力。此举不仅“艺高人胆大”,更源于他对中华传统文化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三年来,无论严冬酷暑,他于繁忙工作间隙焚膏继晷,对《花赋》每一篇皆采用“原文、注释、意译、赏析、插图”的形式,逐字逐句,引经据典,条分缕析。这绝非寻常的注解,诚如朱杰所言,注释解析如同“与高手过招”,撰写意译则宛如“与乔老先生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尤为令人钦佩的是,朱杰在解析《花赋》的过程中,独具慧眼,将中华传统文化精粹与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传承进行了创造性的跨界融合。他敏锐地发掘出《花赋》中诗词歌赋之美与中医药文化之美交相辉映。使读者在赏读《花赋》文学之美的同时,亦能领略到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堪称一次别开生面的文化科普。
《花海诗吟闻药香——乔惟良花赋十三篇赏析》一书,融人文精神与医学智慧于一体,兼顾普及性与学术性,寓知识于趣味之中,完美展现了古典诗赋与中医药文化的双重魅力。因此,它不仅适合中医药文化爱好者,也必将吸引花卉、书画、诗词歌赋爱好者,乃至文史研究者、中医药从业人员及在校大中学生阅读品味。
当前,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文化自信、学以致用,其意义深远。朱杰主任著书立说的艰辛历程,正是“起而行之”的生动典范。《花海诗吟闻药香——乔惟良花赋十三篇赏析》的问世,无疑是兴化中医界乃至文化界的一件盛事,其价值必将受到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