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药韵沁心田
■/周广政
朱杰先生新著《花海诗吟闻药香——乔惟良花赋十三篇赏析》即将付梓,此书可读可赏可珍藏,值得期待。
朱杰先生是我身边令人仰望和敬佩的师长。他不仅是领导、医学界前辈,更是继彦公之后的“现代贤人”,在书画写作上给予我诸多指导,亦师亦友。白昼,他是德艺双馨的儿科主任医师:慧眼洞悉患儿病痛,温言细语问诊,耐心倾听交流,悉心编织“望闻问切”的故事。闲暇之余,他又是宣纸墨色世界里的修行者:以笔为剑,在书画坛中耕耘;敲击键盘,著就五彩篇章;兴之所至,拉起宛转二胡。书画诗词赋乐,滋养着他的心田。日常繁重的临床工作之外,他还投身公益事业,履行着人大代表的职责。他堪称“杏林杏坛”的“打通”者。身兼《江苏中医药》审稿专家、《中医儿科杂志》编委等职,荣获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励耘奖等殊荣,并担任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等重要职务。
正是这种横跨医学与文学的深厚积淀,让朱杰先生总能在看似不相关的领域找到奇妙的连接点。以药材辛夷为例,身为江苏省名中医,朱杰先生深知辛夷是“鼻病克星”,常用于临床,在整理《花赋十三篇》时,他又以文学艺术的视角重新审视这味药材,让辛夷展现出了别样风景,触动着灵魂深处的柔软。
《花海诗吟闻药香》是朱杰先生对杏坛前贤乔惟良《花赋十三篇》遗墨的精心整理、笺注、译释与赏析,汇成一幅长卷,进行深情回顾。
这本书是墨香与药韵的交融。如同一鼎药罐,十三篇花赋恰似十三味良药。先生的整理与笺注,如同中药的炮制与煎熬,使墨香中渗透出浓郁的药香,扑面而来。这药香自砂锅逸出,盘旋于室,悄然萦绕书案,带着木笔花的微苦与玉兰的清芬,引人遐思。这香气总让我忆起蒸汽氤氲的夜晚——先生熬煮的岂只是药材,分明是将知识、学识与才艺的挚爱,一同煨入那苦涩的药汁。我饮下的,也不仅是一碗汤药,更是一位师者揉碎了心意、熬炼而成的,足以安顿弟子心灵的琼浆。
这本书是传统艺术的现代回响。热爱书画词作之人,其气质与众不同,盖因他们在这方寸纸墨间,寻得了平衡生活的支点。这看似传统的艺术形式,恰恰为现代人提供了最珍贵的精神养分:一份从容淡定的心境,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一份穿越时空的文化自信。这或许正是书画诗词历久弥新的魅力所在——它既是古老智慧的结晶,亦是疗愈现代焦虑的良方。在键盘取代笔墨的时代,愿我们都能在书画艺术中,寻得一方精神的栖息地。
朱杰先生曾言:他写注释,如同跟随高手拆解招式;他写意译,仿佛隔着时空与之唱和。无论是逐字解读,还是探秘典故,他都力求深入浅出、准确清晰、文质兼美、还原情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无论挑战成功与否,他始终沉浸并享受着这一过程。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书画辞赋作为一门艺术,如同一泓清泉,为身处喧嚣的现代人辟出一方滋养心灵的净土。它不仅是笔墨技艺的传承,更是生活智慧的延续。那些点画文字间,蕴藏着中国人独特的处世哲学:既要循规蹈矩,又要挥洒个性;既要致敬经典,亦须勇于创新。
《花海诗吟闻药香》是继《兴化医学流派》《艳摘杏林》之后,朱杰先生的又一部力著。他将中医、书法、绘画与文学熔于一炉,让读者在领略诗赋之美的同时,得以窥见中国文化最深邃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