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师节 青年医师说
■/朱文 章荣 唐保桂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主题是“德馨于行,技精于勤”,我院举行了“夯基础,提技能”青年医师基本技能培训。青年医师结合自身从医经历,用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讲述了培训后的心得体会,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医院文化在新时代医疗卫生事业中的赓续与发扬,充分展现了青年医师队伍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医者仁心,勇担时代使命的精神风貌和守护人民健康的坚定决心。
符蓉:作为一名刚进入临床不算太久的青年医生,我深知医学之路犹如逆水行舟,唯有夯实基础、精进技能,方能行稳致远。一、以学促思,重构知识体系:医学知识浩如烟海,但临床实践中常因经验不足而陷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困境。二、夯实基础,提升急救技能:通过刘宏伟主任和贾长建主任的详细讲解,我们基本掌握了急性心衰、呼衰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以及诊疗方案。三、病情评估,降低医疗风险:医疗纠纷是医疗活动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我将继续珍惜医院搭建的学习平台,以今日所学为基石,以仁心仁术为指引,努力成长为一名有温度、有深度、有精度的新时代医者。
罗坦:作为一名青年医师,很多时候却没有一个好的学习计划和渠道,而此次本院开展的“夯基础,提技能”青年医师基本技能培训,不仅督促我进行规律性学习,也为我提供了一个好的学习平台,让我在临床经验上收获良多。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基本技能始终是临床诊疗的根基。我相信,在医院的培养和自身的努力下,我一定能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青年医师,为医院的发展贡献力量,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钱炜:我有幸聆听了医院多位院长和主任的授课,内容涵盖了危急重症、创伤急救、失血性休克、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心衰、医疗纠纷分析等多个领域。这些课程不仅巩固了我的基础知识,还提升了我的临床技能和应对复杂病情的能力。平启年主任的昏迷课程让我对昏迷患者的评估和处理有了更全面的了解。通过学习,我掌握了昏迷患者的快速评估方法和处理流程,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平老师详细讲解了昏迷的常见病因。他还强调了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没有先进检查设备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细致的查体来初步判断昏迷的原因。此外,平老师还介绍了昏迷患者的紧急处理流程等。这些知识让我在面对昏迷患者时更加自信和从容。
王康静:为提升青年医师临床业务水平,我院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夯基础、提技能”青年医师基本技能培训专项活动,作为此次参加培训的一名临床医生,收获颇丰。在培训中,医院各科室专家主任们通过理论授课、案例分析等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临床常见病及急诊危急症的最新诊疗指南,系统强化了青年医生的临床思维与处理能力。我将带着所学所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态度投入到医疗工作中,为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雪霞:首先很感谢医院能给我这次培训机会,虽然本次培训时间并不算长,但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临床上的众多典型病例,职业安全防护等,让我对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人员有了进一步认识,医院根据对青年医师的需求,进行了统一培训,沈院长给我们讲解了危急重症的预后评估,在讲解过程中他提到了很多的急症病例,也提醒了每个临床医生对预后评估的意识。
徐舒文:我深感这次培训是对我专业能力的一次全面提升,同时也是对我职业生涯规划的一次深刻启发。以下是我对这次培训内容的体会、反思以及未来的学习展望。在培训开始之初,朱文院长向我们讲述了此次培训的目的,并对我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作为一名影像科医生,日常工作中我与临床患者的接触是相对较少的,在听闻朱文院长的讲话后,我深刻意识到自己应该更加关注患者的实际情况,不能仅凭影像就对患者病情做出判断。只有深入临床,才能精进自己的诊断水平,并及时发现危急重症患者。
张欣:朱院长、沈院长以及各位前辈和老师做了很好的讲解和从医示范。在临床工作中,虽然各个科室有自己各自的专科特色,但是对于危重症的预后和评估对于规避临床工作的风险是极其重要的。有很多的病症可能不能完全给予专科详尽的诊治,但是科室之间的沟通协作以及分工对于病人整体的治疗和预后是非常有必要的。住院部的工作和门急诊的工作又有所不同,关于创伤急救、失血性休克、腹痛待查的鉴别诊断在急诊门诊的分诊工作以及相关抢救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作为一个内科医生,对外科相关的知识储备和了解都是比较少的,几位主任的讲解,让我重新认识了外科为主的相关急救知识。李航科长分析医疗纠纷,让我觉得永远要居安思危,保护自我保护医院保护患者,拉紧思想的弦。
吴文月:作为一名青年医生,参加此次临床专项培训让我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受益匪浅,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更提升了临床实践能力。培训中,专家们通过丰富的临床案例和系统的讲解,让我对临床常见疾病的诊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在诊断思路和治疗策略上收获颇多。此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临床医生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敏锐的临床思维和细致的观察能力。未来,我将继续努力,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诊疗服务。
周鹏:王主任结合《糖尿病规范化管理指南》,通过真实病例讲解了动态血糖监测技术的临床应用场景及胰岛素规范使用策略,尤其对老年患者低血糖风险防控提出了实用建议;沈主任系统梳理了胸痛、脑卒中等急危重症的早期识别流程,并现场演示了AED操作规范与心肺复苏的改进要点。未来我将把培训成果转化为具体实践:①建立糖尿病患者分层管理档案,强化随访频率与用药依从性监测;②参与科室急救技能季度考核,重点巩固气道管理、创伤包扎等实操技术;③在门诊接诊中主动应用标准化急诊分诊流程,提升危重患者识别效率。
周世刚:危重症患者的早期识别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危重症患者的早期识别主要依赖于对症状、生命体征和病情的全面评估。常见的危重症包括急性心肌梗塞、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这些疾病的早期识别和紧急处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处理危重症患者时,基本生命支持(如心肺复苏、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和高级生命支持(如使用除颤器、建立静脉通道、药物治疗等)是至关重要的。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青年医生,临床工作中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敏锐的临床思维和应急处理能力。尤其是在面对急危重症患者时,及时的病情评估、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宗凯:培训不仅强化了我的临床思维和急救能力,更让我深刻体会到“生命至上”的医学使命。在培训前,我对急危重症的认知多停留在书本层面,面对复杂病例时容易陷入“头痛医头”的误区。通过系统学习,我逐步构建起以“生命体征为核心”的评估框架。模拟演练与临床跟诊让我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的真谛。培训让我突破“按流程操作”的局限,开始关注诊疗背后的逻辑。多位主任的精彩授课如同一场“医学马拉松”的中途补给站,既让我看清了自身的短板,也赋予我继续前行的底气。
王银娟:培训期间,我系统学习了各个专科常见疾病的诊疗规范、急危重症的抢救流程以及相关法务知识。从最初的“纸上谈兵”到“模棱两可”再到相关专科主任的知识逐条分析,突出重点,令自己更加充分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注意到更多临床工作中的细节,更游刃有余地在临床中开展相关工作。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人文。医生不仅要关注疾病本身,更要倾听患者的需求,用同理心建立医患信任,良好的沟通是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未来,我将以更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例病例,以更温暖的方式对待每一位患者,在医学道路上脚踏实地、不忘初心,努力成长为一名有技术、有温度、有担当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