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花间传药语,古韵焕新声:一场人文与医学的隽永对话

2025-09-18 09:16:37

■/何雅岚

 

在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中,花卉始终是诗情、药性与画意交融的独特载体。它们既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精灵,也是中药方剂中的良材,更承载着千年来中国人对自然、生命与美的深刻感悟。

一、遗墨重光,文脉薪传:文化传承的自觉使命

乔惟良既是一位深受爱戴的化学教师,更是精通诗、书、画、印的艺术家,尤以画猴形神兼备,享有“乔猴”之誉。其晚年所作《花赋十三篇》,以梅、兰、牡丹、菊、莲等十三种花卉为题,融咏物、抒情、述史与寓理于一体,辞章古雅,用典精深。然因原作以行草写就,识读艰难,这些手稿留存家中,尘封近半世纪。

朱杰怀着对乡邦文化的深切敬意,毅然投入整理与阐释工作,以医眼观文,以文心品药,实现了古典文本的现代转化。全书十三篇,前十二篇分写各花,如名角依次登场——梅花赋开篇惊艳,继以兰之清幽、桃之灼灼、杏之烟雨、海棠风华……压卷之作《笔花赋》总揽百花,气象恢宏,将历史人物、神话传说、书画艺术与社会伦理融为一体,堪称一部微缩的中华文化“香国史”。

二、花能载道,医文相生:跨界融合的深度尝试

彦公花赋超越传统咏物,进入宏大文化叙事。《牡丹花赋》以花事写国事,从武后催花到玄宗盛世,再至马嵬惊变,以一花承载大唐盛衰,借“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之赋”叩问民生。《芍药赋》写“将离”之情,从《诗经》中的信物到文人惜春,再到“归芍”这一对药中的人生智慧,这朵“殿春”之花,成为中国人深婉的情感隐喻。《笔花赋》文思浩荡,从屈原的香草美人到曹植的洛神一瞥,从诸葛桑田到陶渊明东篱,百花成为文明基因的载体,甚至鸭跖、鸡葵等野草,亦被赋予“虽未植于盆盎,亦复同承雨露”的生命尊严。

朱杰在赏析中融入了中医药视角,依五行五色、五味归经等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解析百花的形性气质。《梅花赋》既品诗境“疏影横斜”,亦述其疏肝解郁之效,从梅花粥、青梅煮酒到程杏轩以梅治胀、徐景藩创佛手绿梅茶,尽显药食同源。兰叶清肺止咳,兰根润肺利湿,其香可养鼻养心;杏花补中行气,杏仁润肺平喘;桃花散滞血,桃仁祛瘀通便;垂丝海棠调经和血,木瓜海棠平肝和胃……药香诗韵交织,如同一部在赋间悄然绽放的《本草纲目》。

三、古今相照,译注精微:古典文本的现代激活

朱杰编著此书,面临三重困难:诊务繁忙,仅能夜以继日;手稿行草难辨,幸其书法功底深厚;用典渊深,即便借助工具书亦难准确把握。但他以学者之严谨、文人之才情,将古典语境转化为流畅现代汉语,既不失韵致,又通俗易懂。全书编排清雅,层次分明。注释部分如一部微型文化辞典,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本草纲目》《伤寒论》到历代笔记,涵盖文学、历史、医药、民俗、书画等多领域。花名别称、栽培秘术、“没骨”技法之由来……皆经溯源考释,极大降低了阅读门槛。

意译并非简单白话转译,而是以诗韵现代语进行再创作。如《牡丹花赋》:“花市散后,游人稀疏,花留嫩痕,纤指一捻。良辰美景,时光流逝,清平三调,犹在耳边……”语言优美,情韵悠长,既存原典之雅,又易于现代读者理解共鸣。

四、艺境双修,心归自然:多维一体的审美体验

本书装帧设计亦见匠心。高清彩印的乔公原稿,令人直观感受其书法气韵;编者手绘白描花卉,工笔细腻,形态生动,与赋文相映成趣。这不仅是一部文学、医学著作,更是一册可赏、可临、可藏的字帖画谱,充分体现中国“诗书画印”一体的艺术传统。

丹青不渝,本草有情,诗魂永驻。读者在翻阅过程中,既能享受文学与艺术的双重熏陶,亦能获得心灵的滋养与生命的启迪。

五、致敬先贤,启迪未来:文化“双创”的生动实践

《花海诗吟闻药香》本身就是一朵“解语花”,令人读懂梅魂的孤傲、兰魄的幽贞、菊霜的淡泊;更是一株“解离草”,疗愈的何止是躯体的沉疴?它深深抚慰着喧嚣中浮躁的灵魂与精神的伤痕。该书的出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有力探索,是向乔惟良诞辰110周年最深情的献礼。

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