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猴年伊始赏猴诗

2016-02-05 09:32:49

    农历丙申,又称猴年。猴身手敏捷善通人性,是人们喜爱的动物之一。猴与猿差别不大,人们习惯将两者视为同类动物,并称“猿猴”。古往今来,以“猿猴”入诗的佳作颇多。猴年伊始赏猴诗,别有一番韵味。
    《诗经·小雅·角弓》可能是最早的关于猿猴的诗了。诗中“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写猿猴攀援的本领与生俱来,不用传授,就像泥巴涂在泥巴上,自然粘牢。诗歌讽喻君王亲近小人,疏远自家兄弟,将导致百姓效仿,民风丕变,教化不存。诗中猿猴虽是配角,但凭借高超的攀爬技能载入周朝京都乐歌的“史册”,实属不易。猿猴由此进入成语“教猱升木”,贬损自己用来警戒后人不要教唆坏人干坏事,更是难得。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这是《礼记·曲礼》中的句子。表面上看,是对与人类最为接近的动物——猿猴的道德歧视。实际上,这是儒家学说盛行时代对人的价值的高度重视。“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贬低禽兽,以抬升人的尊贵、礼的重要。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礼记》是记录和阐述先秦礼仪制度的书籍。后世学子将其奉为经典,学习、效仿,传承传统礼仪,弘扬华夏文明。可见“礼仪之邦”的美誉里,有着一份猿猴的牺牲和贡献呢。
    因猿啼哀伤,唐宋以来的诗人多把猿猴当作凄凉的意象。诗圣杜甫在《登高》首联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56岁的老诗人,漂泊多年,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沐风临眺,百感交集。猿猴的声声啼叫,让年老体病的诗人愁苦满怀诗兴大发,化作“七律之冠”的《登高》。诗人李端在《送客赋得巴江夜猿》里,用“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表达伤离别的情怀。白居易则用“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来描述谪居浔阳的凄苦日子。
    其实猿猴像人一样有感情、有个性,他们的啼叫有时也代表着兴奋,传递着快乐。诗仙李白在《早发白帝城》里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此时的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收监流放,原以为会客死夜郎。没想到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重获自由,是怎样的惊喜啊。此时耳边的猿啼,不再是悲伤的象征,而仿佛是在欢呼,是在祝福。猿啼声中,诗人连同小船越过万重高山,抵达千里之外。李白还在组诗《秋浦歌十七首》的第五首里写道:“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白猿攀枝越藤,舞姿优美,像雪团纷飞;牵朋引伴,呼儿唤女,在树上嬉戏,在水中玩月。读罢此诗,对猿猴潇洒的生活、自由的精神,生发出几分羡慕和敬佩。 
    猴子聪慧,惹人喜爱。上了年纪的老人夸聪明的小孩,常说“这娃精得跟猴一样”。超市里的毛绒玩具猴、大嘴猴水杯销量火爆,倍受欢迎。可爱的小猴,却在“尖嘴猴腮”、“沐猴而冠”、“猿猴取月”等成语典故里平白地演着丑角,受着委屈。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一句“猴鹤沙虫道并消”,让人想起东晋葛洪《抱朴子》里“君子为猿为鹤”的佳句。一部《西游记》则让猿猴华丽转身,光芒万丈。毛泽东也曾在诗句里赞誉“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在流行微信拜年的猴年佳节,含“猴”的打油诗纷至沓来。“强国富民歌骏马,倡廉反腐颂金猴”,“羊毫书美德,猴棒扫邪风”,“年丰人寿羊得草,花好月圆猴采桃”……不管原创还是转载,不管七律还是五绝,火眼金睛细品读,心情快乐赛马猴。

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