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书人碎思录

2016-03-11 09:47:40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读遍天下书,以建立一番功勋伟业,然而,读书真的是越多越好吗?恐怕也因人而异。清代的李伯元在《南亭笔记》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读书者:“礼亲王,号啸亭外中,生而好学,即使是社会动荡,仓卒流离,心里也挂念着手中的书,对许慎的学说有很深的研究。他十三岁时得到一本《说文解字》,夜里打着灯笼读。当时正是严寒季节,一天晚上他围着炉子读着,火燃起来,烧到床账,露出了会被焚毁的征兆。奴仆们看到火光,都带着装水的器具到他宫殿来,礼亲王还在读书。”这是个典型的书呆子,火都已经快把屋子烧了,他还在读,这种精神固然可敬,但读书读到这种程度,和傻瓜何异?这种读书人有什么用?从文中可知,他是个亲王,不必为生存发愁,如果他是个小老百姓,读到这种程度,不饿死才怪呢,因为他连生存的本能都丧失了。

垣荣祖是南宋的北中郎府参军,少年时代就学习骑马、射箭,曾有读书人对他说:“舞枪弄刀,十分危险,为什么不走读书之路?”垣荣祖说:“从前,曹操父子上马手舞长矛,下马提笔写诗,这样生在天地之间,才可说是不辜负天地养育之恩。像你们这些读书人,连保护自己的能力都没有,跟犬羊有什么区别!”建议垣荣祖走读书之路的那个读书人,一看就是个酸腐之辈,他认为舞刀弄枪不是正途、只有饱读诗书才是人间正道。殊不知,人各有志,对于垣荣祖那样的人,舞刀弄枪恰恰是他的长处所在,他日后能以军功青史留名,恰恰证明了他当初所选志向的正确,柏杨先生为此感叹道:“垣荣祖的痛快淋漓,击中所谓‘读书人’的要害,使人汗流浃背。”

梁元帝萧绎不但是一名政治家,还是一名学者,爱好读书、喜好文学,撰写了大量学术著作,如《孝德传》、《忠臣传》、《注汉书》、《周易讲疏》、《老子讲疏》、《全德志》、《江州记》、《职贡图》等。《梁书·元帝本记》称赞他:“既长好学,博综群书,下笔成章,出言为论,才辩敏速,冠绝一时。”这样一位学者型皇帝,治国理政方面显然不是其所长,承圣三年九月,西魏宇文泰派于谨、宇文护率军五万南攻江陵;十一月江陵城陷,萧绎被俘成了亡国之君。在城破之际,萧绎把所藏的十四万册图书全部放火焚毁;被俘后,有人曾问他:“你为什么要烧掉那些书呢?”他回答说:“我读书万卷,还有今天的下场,说明读书一点用也没有;所以,不如把它们烧掉!”原来,他之所以迁怒于书,是他认为是书害了他,国破家亡的结局,全是读书造成的结果。

靠青春貌美来博出位的演员老了以后,就开始不负责任地接各种广告;同样,有些老作家写不出东西来了,就热衷于给青年人开书单。所以,到书店转一圈,会发现所谓的“必读书”泛滥成灾了,到处都是“必读书”。我就纳闷了:必读书的意思,应该就是一个人必须要读的书,如果不读会怎么样呢?爱好文学的当不成作家了,想创业的也成不了企业家了……这我就不明白了,比如说:有一本在给青年文学爱好者开的必读书目录中,有路遥老师的《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问世的,照开书单者的意思,没有读过《平凡的世界》的人就干不成自己想干的事了?请问,曹雪芹读过《平凡的世界》吗?显然没有,但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伟大的文学家……因此,乱开书单是一件很无聊的事,哪有那么多的必读书?如果把“必读”改成“应读”,这倒可以理解。

 

3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