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野关帝庙”传说

2016-03-11 09:47:44

    野关帝庙的“野”字,是区别于城中建筑年代略早的“大”、“小”两座关帝庙而言,它地处兴化北城外闸桥之西河流之南,原址是一片荒冢,本为人迹乏至的野地,所以乡民舍弃其“北关帝庙”的名号,而直呼为“野关帝庙”,言语间实无鄙夷的意味。

    说起野关帝庙的由来,起初是无意为之,却又仿佛是“神明”在冥冥中有意促成。

    明末崇祯九年(1636年),农民起义军攻城掠地,满清鞑子称帝于盛京,改国号“大清”,大明王朝已风雨飘摇,几个儿童却不知国之将亡,相邀到兴化北城外闸桥之西的河边洗澡。突然,河面逆流漂来一块长约数寸的木头,随着水流起伏上下浮动,儿童们奋勇向前争夺,抢到手中一看,却是一尊关老爷的木刻雕像。也是一时心血来潮,几个儿童一合计,决定要给这尊关老爷的木像盖一座遮风避雨的小庙。孩子们说干就干,没多久,一座坐南朝北的简易庙宇就在河边的荒冢地里搭建好了:庙墙是泥土垒成的,屋梁用的是拾来的柴火枝,屋面则盖着松叶,孩子们还像模像样地用泥土做成摆供的羹和饭,并找来香烛恭恭敬敬地祭拜。孩子们“过家家”的举动引起了附近居民的注意,他们的“秘密”终究被大人们发现了,大家惊奇于平日无人过问的荒冢地里陡然间多了一座别致的小庙,庙里供着一尊神气凛然的关老爷木像。在询问孩子过后,大人们觉得这尊木像的来源很神秘,于是忐忑不安地前去告拜,没想到小庙里的关老爷竟然有求必应。一则异闻很快在民心惶惶的兴化城传遍——关老爷显圣来赴“松蓬大会”了!

    关老爷赴“松蓬大会”的事情很快传到了兴化县正堂高名衡的耳朵里,他一向对关老爷仰慕有加,适逢高夫人抱病难愈,高知县便亲自出城,拈香跪拜于小庙前,当夜高夫人得一神梦而病痊。高知县大喜过望,送去一方“梦叶鸾占”的匾额以示答谢。关老爷显圣的事越传越奇,士农工商皆蜂拥往拜,不久就有了拓展庙宇的提议。大家都觉得将关老爷的庙建在荒冢地里很不妥当,而且关老爷的木像正面朝北,也不符合面南为尊的常论,于是主事者就要移动木像而择址重建,但木像竟丝毫不能请动,大家只好遵从神意,在原址新建一座“北关帝庙”。

    由于大家踊跃从事,新建的“北关帝庙”于当年的农历五月开工,满一年而竣工,新庙设正门、中殿、大殿,大殿两侧建以两廊,又在门内小庙原址“覆以小筑”,用于安顿逆流漂来的关老爷旧像。整座“北关帝庙”谨按“神明”之意坐南朝北,人们认为这是用以彰显关老爷的“永贞之义”,并也应合了“北玄武”之说。新庙的碑记由兴化人兵部左侍郎魏应嘉撰写、江西巡抚解学龙书丹、后官至内阁次辅的吴甡篆额。

    从此,兴化有了与“大关帝庙”和“小关帝庙”并称的“野关帝庙”,并在北城外留下了“野关帝庙巷”的地名。

    野关帝庙的由来自始至终都仿佛是一场民间策划、官府士绅积极响应的迷信闹剧,因为孩童的无意游戏,居然平地建造了一座万人崇奉、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关帝庙来,难道事实真是如此荒诞吗?或许,在那个江山将覆的时代,百姓渴求的正是侠肝义胆的关老爷去力挽狂澜,让“青锋耀而山鬼潜形”,保障他们心中神圣的汉土不被鞑子践踏。然而没过多少年,血雨腥风的“扬州十日”便使他们的梦彻底破碎了。

    大明王朝在哭泣声中终结,魏应嘉隐居乡里,解学龙投江殉国,吴甡潜心著作以总结明亡教训,高名衡夫妇也在沂水城双双以死尽忠,世受国恩的兴化世宦人家只有每逢崇祯帝的忌日,素服焚香,面北挥泪了。这一切,是否又是冥冥中已然注定的呢?

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