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在悲悯中让灵魂找到回家的路

2016-03-25 09:25:16

□顾维萍

    悲悯是源于同情、高于同情的一种博大的情怀,它一直是文学作品永恒的母题。长篇小说《谁是谁的救赎》以三河市人民医院为背景,展示了作为医院的一个特殊而尴尬的群体——护工的生活,通过一系列真实而生动的细节,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个体、对医院、对社会乃至对人生的独到发现。张三望、老闷子袁福生、小林等个性鲜明的护工,他们都有自己的辛酸往事,他们都有个人的恩恩怨怨。

    小说中的悲悯情怀,首先体现在一群生活在医院底层护工们的日常相互关爱中,让人深深感悟着友情与亲情的可贵。张三望对老闷子袁福生的无私帮助,让他顺利地成了三河市人民医院的一名正式护工,而马花花的有心栽花也让老闷子袁福生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就是在他们的帮助下,原来是三河市人民医院清洁工的袁福生开始了新的人生。怀悲悯之情、同情之心,可以使人们在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中精神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在张三望的影响下,“老闷子像他的张三望一样,始终怀着慈悲和怜悯之心来对待他的每一个服务对象,恭敬而且虔诚地把对他们的慈悲和怜悯化成拖过的每一块地砖,每一声他们的招呼。”悲悯之情不是居高临下的审视,不是富人对穷人、强者对弱者的恩赐,而是平等的给予。张三望后来生病住院治疗,老闷子在病床前服侍他,当“老闷子用棉签蘸了点水,给他润润唇,而后紧紧握着他的手,更多的感动让他的心里涌出一股股暖流。他与老闷子的这种兄弟感情,已融入了骨髓与生命,体己、熨帖、包容,纯粹而没有杂质。”这时的张三望还想到:如果有来生的话,他还会心甘情愿地做一个护工,一个受人敬重的真正的护工,这样,他就能把他所有的责任、情感、荣誉全部献给他护理的人,他身边的人,包括他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关怀和同情他人,也需要众人的关怀和同情,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如果每个人都用爱去关怀他人,帮助他人,世界将充满温馨与和谐。

    小说中的悲悯情怀其实更是一种对现实的深度反思。只有在现实生活的土壤中真正播下悲悯情怀种子的小说,才会开出动人心魂的花朵,才会绽放出小说艺术应有的魅力。20年前,张三望因为一场与花锅子的斗殴而进了监狱,从监狱回来,他成了家,做了护工,他所有的江湖习气早已荡然无存,他只是埋着头,一味地挣钱养家,以极其谦卑的姿态来诠释着他的感恩和赎罪之心。小说的最后,当张三望死死地抱住花锅子从医院楼顶上往下一跳的时候,张三望以自己惊天动地的死亡方式,让大家记住了他这个卑微的生命。“一个深患绝症的护工与一个腰缠万贯的老板双双坠楼身亡,……塔吊在夜色中像个十字架,张三望张开双臂俯瞰着身下的那片灯海,咧开嘴幸福地笑着,婴儿的张三望,少年的张三望,中年的张三望,今天终于隆重地谢幕了。”张三望的这种极端的死亡方式,是有他自身的理由的,他可能也为了自己,但更多的是为着那些活着的人,是为了警醒社会。小说不回避现实,充满了各种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护工与老皮蛋的矛盾,护工与被护理者之间的矛盾,护工与医院的矛盾,甚至患者与医生的矛盾,对医院内部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不良现象暴露得淋漓尽致。

    作者在小说中以敏感的触须,从独特的角度,以独具的叙述激情,贯通起当代生活斑驳的光阴和沉滞的阴云,对生命存在的深切体验和超越包容,唤起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理性思考。小说中身为护工却喜爱读书的小林,竟然喜欢读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这里虽然有点给人高蹈的感觉,但小林对生活的思考显然超越了普通的护工,这也为她自己后来的成功发展埋下了伏笔,奠定了基础。连老闷子这样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护工,在医院里也时常会发出一些生命的思考与人生的感慨。在小说的第二章第十二节《有一种感情叫手足》里,有这样一段话:“爱琢磨的老闷子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贫与富在病痛面前都是一样的,一样要承受病痛的折磨,一样要在同一个病区迎接每一天的清晨和黑夜。这不就是公平吗?然而,人活着是多么的不易啊,从在别人的欢笑和期待中哭着降生,再在别人的痛苦和诀别中离去,中间的过程就像一幕幕戏,只不过,沉沉浮浮,哭哭笑笑,悲欢离合,任尔尽兴表演而已,活法不同罢了。”医院是离生死最近的地方,老闷子这样一个普通人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里看到人生的真谛就不足为奇了。有时,的确是生活改变了我们,而不是我们改变了生活。活在世上的每一个人一般都非常艰难,各有各的疲惫,尤其活在底层的人们,生存更为艰辛。

    小说用它的温柔和悲悯,在疼痛中抚摸与追问人生:究竟谁是谁的救赎?是对那些存在的黑幕还是那些依然肮脏的所在?是对肉体还是对灵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到合理的答案,这也是小说本身留给我们的精神价值与人文思考。

    长篇小说《谁是谁的救赎》之所以具有一种悲悯情怀,正是来自作者对生活独具慧眼的发现,对人性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人如何获得尊严高尚,人如何在自己的生命中实现正直、忠诚、谦卑、善良等美好的价值,这一切都离不开作者对当下社会生活的独特观照。正如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者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作家格非所说:“文学作为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矫正力量,不仅仅关乎娱乐趣味,也关乎良知,关乎是非,关乎世道人心。”好的小说总是会反映世道人心的变化。我们作家要跟上这个时代,真实地去反映现实,不能粉饰,不要闭着自己的双眼,要睁大眼睛盯着这个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情,然后才能写出与这个时代并行的作品。一个作家既然生活在这个时代,他就必须要写这个时代的事情,要不然他对不起自己所处的时代,要为现实发言。董小潭的长篇小说《谁是谁的救赎》正是这样的一本充满社会关怀、现实关怀和人文情怀的书,是洋溢着生命的激情与智慧的书。它是董小潭用生命的敏感触须对当下生活真实存在的一种寻觅、接近、触摸和守望,获得了与时代同步的鲜活生命力,在温情的悲悯与救赎中有一种抚慰灵魂的力量,这是一次灵魂的苦旅,更是一次温暖的抵达,在世俗生活中让我们流浪的灵魂找到回家的路!

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