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菜花开
1978年年初,中国大地寒流未退,文革运动尚未偃旗息鼓,中共扬州地委主要领导的工作案头压上了一份紧急报告:扬州红旗农场连续两年严重亏损400多万元。这在当年可是个不小的数字。为使红旗农场迅速从亏损中走出来,扬州地委集体研究决定,从县领导成员中挑一名虎将,赴任农场领导工作。史玉俊成了不二人选。
史玉俊,时任兴化县革委会常委副主任。这位水乡里跌打滚爬几十年的老同志勤于思考、精通管理。他曾分别调任数个贫困乡镇负责领导工作,成为兴化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
1944年,长工出身的史玉俊跳下罱泥船,拿上枪杆子,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他们东战西击,南进北退,给日本鬼子以沉重打击。芦荡里的硝烟中,他举起拳头向党旗宣誓: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解放战争初期,游击队巧妙地与国民党军队周旋,伺机打击敌人,有力地配合了大军南下。在难忘的战斗岁月里,大字写不上几个的史玉俊,毅然捉笔写下了不少战地通讯,登上当时的《新华日报》,并成为《新华日报》特约通讯员。
解放后,党在农村的工作任务是组织农民互帮互助。1954年,一场特大洪水铺天盖地地吞没了兴化许多乡镇,颗粒无收的农民有的撑上小船,有的担挑肩扛,携一家老少出外逃荒。为赈灾自救,史玉俊走户串乡,四处筹款,八方筹粮。为让受灾的乡亲个个能吃上饭,他弃自家于不顾,摇橹在水乡,将救灾物资送到乡村,将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给父老乡亲。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为夺取高产量,史玉俊蹲点基层,与农民一起探索,制定了一套高标准农田耕作细则。从土地平整、育种栽秧,到除草杀虫、颗粒归仓,一着压一着,一环套一环。他用汗水刷新一次次高产纪录,受到了党和政府的表彰、人民群众的赞扬。1958年国庆前夕,史玉俊被推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劳模群英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当扬州地委领导与史玉俊见面,要他去红旗农场打开局面扭亏转盈时,他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当起了三千人的“村官”。这一年,史玉俊53岁,两鬓如霜。四年后,红旗农场的粮食总产翻了两番,不但甩掉了亏损的帽子,还盈余100多万元。
故人一去不回头。每当菜花节来临,人们沉醉于麦苗青青、岸柳拂拂、菜花金黄的美丽画卷时,我总会感觉到画卷的远处,仿佛有一位老人,迈着轻盈的脚步在踱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