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字的音形义由来
“者”是“著”的初造字,今音zhě,古音zhù,金文上边从木,加点表示光焰,像火烛照耀之形,音义通烛;下边“白”有光明义。
一说,金文“者”字上边“木”代表漆树,四个点代表滴出来的漆液,下边的“口”代表被涂抹的器物。会意“用漆涂抹器物”。古代,漆液是世界上附着能力最强的物质,所以“者”被引申为“附着”之义。后来,“者”字由隶书到楷书,将“木”变成“土”,漆液变成“撇”,表示器物的“口”变成了“日”,成为如今形状。
用“者”作声符的字,大多兼有附着义、延续义、显明义或大多义。
猪在古代多称作“豕(shǐ)”。古人观察到猪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拉屎多,所以小篆字形是一个翘起尾巴拉屎的猪的形象。在古书中,豕、屎、矢音义相同,都可以当矢讲。一说豕字的发声来源:是野猪发怒时会发出“嘶嘶”叫声,并且会像箭矢一般笔直地冲过来。豕是人豢养的牲畜,是一种属于“储藏物”的食品,人们很自然地给它起了一个发音跟“储(chǔ)”与“贮(zhù)”差不多的别名“猪”。随着豕的别名的流行使用,“猪”字的创造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猪(zhū)小篆从豕者声,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豕”即猪,“者”义为野火从一点向四处蔓延,含有黑色及一大片的意思。上古先民发现“豕”有一胎生许多幼仔的特性,而且中国原先的猪都是黑色,故“猪”字从“者”,取其黑色一大片义。一说“猪”从豕诸省声,“诸”有众义,因猪一胎生十余仔,其群也众,故从诸声并会意。一说“者”有“附着、依附”之义。而猪天生有一种与人亲近的本性,尤其豢养在家的猪,特别地依赖人类,所以“猪”字才以“者”作偏旁。
“猪”与家畜的“畜”(chù)字音也相近,都有畜(xù)养、储养之义。畜chù是会意字,上边玄字像束丝之形,与下边田字组合会意,表示把田猎中捕获的野兽用绳索拘系起来饲养成为家畜。畜的本义指人工饲养的禽兽,如马、牛、羊、鸡、犬、豕称为“六畜”,也用来泛指禽兽,如骂人语:畜生。畜念xù时,表示饲养禽兽,如畜养、畜牧业、畜产公司。猪字的蓄贮义,后来写成“潴”。潴是水积贮的地方。有种病叫尿潴留,就是膀胱里充满尿液不能排出。
古代“亥”字也表示猪,它的甲文和金文均像猪形。后世,亥的本义消失,被借为地支的第十二位,并在十二生肖中代表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