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与刚
著名学者木心先生曾说:“中国哲学家只有老子一个,庄子半个。”老子活脱脱是个异类,在其他诸子想着如何治国、修身时,老子想的是宇宙、生命。哲学、文学不可拿实用主义来衡量,这些智慧与大多数人无关。老子,注定是极少数人。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应如水,无色无味无形,不与万物争高下。老子虚心,没有成见,没有要求,就能以无穷尽的智慧观照无穷尽的宇宙万物。“柔”是老子的处事哲学,他讲:“柔弱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沉默着,以冷眼俯瞰这个世界,不争。
柔,柔到无形。老子提出“无为”、“无治”,这样的理念无疑是消极的,他悲伤、绝望、无力。暴君暴民,互相残杀,暴君杀人,暴民帮暴君杀,暴君再杀暴民,无穷尽也。命运如同一只巨手,而凡人只是被碾压却发不出半点声响的蝼蚁。老子能做什么,他只能超脱现实,活于臆想之中。老子的理想世界,全然梦境,是他个人的诗的乌托邦。老子是极端的,倔强的,他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他说:“天地不仁无不仁”,因此他逃脱不了异化的命运。逃避、摆脱、活在别处,老子将柔彻彻底底进行到底,而他也彻彻底底伤透了心。
“天下莫柔弱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黑白是非之论,自在心中。伟大的思想多数是有毒的,只有善于抵御那毒性,才能将药性完完全全发挥出来。消极避世并非是老子思想的精髓,老子是柔的,而他无疑又是刚的。这组亘古不变的二律背反,被老子演绎得淋漓尽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彷徨无着落时,他喊出:“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在儒家臣服于天理的束缚之下,倡导天人合一时,他嚷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他刚强、自信,他的思想绝不是给刍狗看的,他是给未来之人看的。在那样一个昏黑的年代,老子的话语犹如混沌中的一抹亮光,划开天际,发出了历史强音。如此有魄力,有勇气,我们难道能否认老子不是刚的吗?
辛幼安有诗:“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了看,舌在牙先堕”。齿堕舌在,刚摧柔存,这样的人生寓意,正是老子柔与刚的哲学。以柔克刚,刚柔并济。老子的语言充满了迷人的哲理,有力而富有诗意,捕获了读者的心灵,摆脱了习以为常的逻辑推理的轨道,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