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飞机在黑夜密布的叶卡捷琳堡上空穿行。我第一次离开有如我的生活一般真实而温热的亚洲大地,前去只存在于我梦想中的国度——亚米契斯的国度,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国度,诗歌与海洋的国度。我知道接下来的这十多天对于我而言,就等于回归到童年、少年和我印象中对异国情调最初的理解——意大利,也许是由于曝露于海洋,而显得尤其伤感的地方。
我们抵达Termini,踏着古老的青石板街路,试图慢慢适应晚间湿润的海风,Jennifer Lawrence和Cate Blanchett的电影海报在地铁出站口醒目张贴着,我们穿过丘吉尔的雕像,找到在罗马下榻的Nord Nuova酒店,用许久生疏的英文与门房沟通着。房间高而古典,好像是多年以前的一个旧梦。
在Termini的清晨漫步,曙光依稀,早起的鸽子停落在古老的教堂屋顶、雕像和喷泉边;尚未开张的铺头,彻夜明亮的灯光照得橱窗里的服装光彩熠熠,经过的意大利女人总会停下来,目光贪婪地注视店里的衣物。转眼间,阳光已经让街道和建筑全盘苏醒,仿佛从中世纪昏暗的黎明来到灿烂的文艺复兴时代。阳光甫一照彻,我们就拿着roma pass前去这个城市的中心——古罗马斗兽场。
Colosseo,罗马的地标,这个城市无数荒废着而理直气壮存在着的历史记忆之一。和我固有的斗兽场代表资本主义腐朽残忍的知识有所不同,这座建筑昭示着罗马城市富于神学意义的永恒价值,它在漫长的城市历史中扮演着罗马公民娱乐、朝拜、演出、聚会等角色,这座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新兴公民社会,随着这几日对它往昔的寻访,我们越发惊叹他的包容。费孝通有言,如果说中国社会是有机的结合,是一颗石子引起一波波水轮,那么西方社会就是机械的结合,是一扎扎麦穗捆扎成束。这个比喻和罗马社会十分贴近。斗兽场内,随处可见的石碑刻着当时显赫人物的名字,不远处的凯旋门和宫殿废墟也遍地都是刻着古代人名字和生平职业的碑石。可以想见,千百年前,卓越的工匠、艺人、面包师和理发师,活跃在城市喧哗的大街小巷,职业在这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敬,罗马,这座不设防的城市,包容着全欧洲的移民,聚集在这里。埃及人带来了众神的崇拜,犹太人带来了传统的面食,德国人带来了煎鳕鱼,希腊人登岸,带来了典章制度。人们以自己毕生的职业为豪,在这座当时只属于探险者的梦想的城市里,商业、手工业、制造业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空前的繁荣。罗马的气质,有一种贴近地面的真实。象征这座城市的是一只母狼,当你漫步在罗马街头,随处可见这个城徽——正在哺育孪生子的罗马狼。母亲、乳汁、鲜活的生命、神话里的战斗……这些符号构成了罗马现实意义的身躯。他不会避讳饕餮盛宴后的残羹冷炙,也不避讳向现今的世界裸露着废墟的内容,他像一位母狼哺育孩子一样客观而张扬,有时候我看着那些描绘最普通古罗马人生活图景的壁画,会由于那些场景的真实而感到惊世骇俗。与此同时,罗马又充斥着有如苍鹰盘旋的离开地面的高度。斗兽场是这场空前繁荣的城市里人们出于审美的需要所制造出的与生活的实际相距最远的群居地。人们在里面欣赏最暴力最触目惊心最做作的表演,从而获得某种与日复一日的生活错位的荒谬所引起的全部美感;人们暂时离开丈夫、妻子、儿女的责任,以罗马市市民的身份来此聚会,这是历史上第一所电影院,跳出生活的范式,站在旁观的角度和所有观众一起,甚至带着几分嘲弄的态度,观赏生活这部戏剧,我猜想早期的观众一定能从陌生带来的刺激里面体会到反讽的乐趣。罗马产生了多少讽刺诗人呀!
我们走出斗兽场,在附近一座王宫废墟近旁的深幽小路散步。英俊的卖艺人梵婀玲上奏着的是《闻香识女人》里的名曲。这一面墙上的壁龛供奉着圣人的雕像。走出这段小路,顺着午后安静的街区,寻找解决午餐的地方。这家店门口摆放着广告效用的新鲜海鲜拼盘,走进去,琳琅满目的葡萄酒收藏柜以及当门一道镇店之宝:特级熏火腿,吸引我们接过了服务员的菜单。在意大利第一次点菜,面对有如天书的食单,有点兴奋,还有些吃货的忐忑。香喷喷的葡萄干烤面包和小饼干送了上来,我们点了两种海鲜宽面,一杯白葡萄酒,一杯粉红酒,还有一瓶矿泉水。粉红酒味甜,微微的玫红色非常漂亮。这杯不知名的白葡萄酒(遗憾在意国喝过的酒都没有特意记得名字),味道非常恣肆,我觉得起初是一阵浓烈的刺梅的清香,尔后还有茴香质朴成熟的中调,在口腔里酝酿的感觉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