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风中蔚然成景
□潘 健
“畦上绿色”——菜蔬的绿,天然,丰富,别样。细细咀嚼,绿意渐渐浸润心间。
是的,对于有过农村经历的人来说,这样的绿色很常见。村前屋后,随便拨弄一块土地,哪怕是巴掌大的地儿,都可以将这绿意如画卷般一点点展开。农村人,种自己的地,流自己的汗,收自己的菜——每一寸土地都不辜负,每一次收获都不错过。
所以,当张老师的母亲走后,这片土地并没因此荒芜。他和妻子侍弄着,有责任将绿意继续蓬蓬勃勃地漫延下去——“过不了三五天,也就长出了嫩嫩的、绿绿的新叶了。”然后,我们跟着张老师,走进菜地,看他们怎样辛勤地浇水、施肥,直到眼前出现“一层层、一片片地舒展开肥肥嫩嫩的绿叶”。这里,张老师写得很细致,也很“小心翼翼”——这份心情既有劳动者的用心,又有一份饱满的期待。
张老师从生活了十多年的县城,回到小镇——并没有巨大的隔阂,而是很快融入其中。无论在哪里漂泊,故土永远在心里。那种熟悉的气息源自生命内部,是难以忘却的。
土地,不仅给人们物质上的支持,更有一种精神层面的滋养。我从小身在农村,乡里乡情,邻里非常和谐。黄昏时分,一缕缕的炊烟,袅袅悠悠地从一个个农家小院升起来。盛夏的傍晚,暑热难耐,每家每户都捧着碗走出来。狭小的巷子里顿时热闹起来。夜幕星垂,天地静寂,集体纳凉的那座小桥,蒲扇送来轻悠悠的风,还有远方的蛙鸣……
我高兴地看到,在人情稀薄的今天,张老师朴实的文字流淌着从未缺席的乡情——菜农不只关心眼前的生意,更是将目光投向那一片青青绿绿;栽种时分,王师傅、徐会计,班前班后、饭前饭后的,一有空闲了,就过来帮忙;收获时节,不来拔,不来掐,却时常来看看,成为单纯的欣赏者——这是农村人的本分,这是一份天然的质朴,这的确是当下“难以寻觅的景观了”。
行文至此,想必大家都艳羡张老师的那份清闲与自在。其实,张老师回到老家,并非度假,文中有提及——为了照顾失忆七八年的父亲。在县城与张老师有过交集,其谦和儒雅的气质使人如沐春风,其清新明畅的文笔亦招人喜爱。想不到,张老师亦是至孝之子,心中又增添几分景仰之情。照顾失忆老人,日常之辛苦旁人难以想象。而张老师丝毫没有提及,只在文末写到陪着父亲看这一畦的生命颜色——“他那早已是木然的沟沟壑壑的脸上,也总会流淌起几许难得一见的喜色。”
淡淡的叙述,淡淡的情愫,一如那畦上的绿色,在春风中蔚然成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