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因为我想在别处

2016-04-29 09:12:56

□张正耀

    丘吉尔曾经说过:“我阅读,是因为我想在别处。”用这句话来描述陆泉根的散文《守望炊烟的人》同样恰当:“我写作,是因为我想在别处。”

    一篇散文的灵魂,自然在于作者通过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思想认识的广度、高度和深度,决定了一篇文章是否能够“行而远之”。“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是“想在别处”的寂寞;“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是“想在别处”的哀怨;“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想在别处”的胸襟。无疑,陆泉根用他的文字,表达了他对生活与众不同的认识、看法与见解,昭示了他正是一个心灵孤寂的人,是一个满怀哀愁的人,是一个眼界开阔的人。于是,他也如他笔下的老陈那样,活了大半辈子,一直没有离开过对现实世界中人们生存状态的思考。他是语言世界、思想王国里的一条老狗,忠诚地守护着自己的文学情人、个性话语还有真实的灵魂。在守望中,他显示厚重、充满力道、极具灵动的思想透过质朴的文字汩汩地流淌。

    于是,陆泉根想到了“守望”所显示出来的某种姿态。一位普通的农民,日夜守望着自己的家园,守望着自己的生活,也守望着自己的心灵。劳动之余,他做得最多的一件事,也许就是“守望炊烟”了,他会在饭前“站在村口,朝各家厨房的上空使劲地瞅”,去看那孤零零的几个冒烟的烟囱,看那直挺挺的烟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四散开来”的景象。这样的景象,虽然那么的平常而单调,但在充满等待与盼望的老陈心里却是那么的温暖;那浑浊的烟雾,是老陈眼里最美的风景。因为在他的守望中,既有对往昔生活情景的回忆,也有对现实生活情景的忧伤,更有对未来生活情景的向往。老陈守望炊烟时的眼神,必然是迷离与怅惘的,心情也会是甜蜜与苦痛的,他用他独特的姿势,演绎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意趣。也许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就连炊烟也会逐渐消失于老陈的视野,但那站在村口守望炊烟的老陈,自然会定格成最为独特的风景。

    于是,陆泉根想到了“守望”所显示出来的某种道义。老陈对炊烟的守望,绝不仅仅是因为孤独与寂寞,也不仅仅是他的自发行为,而是一种心灵的自觉。他“行使着狗的职能,不仅要看护自己的家,还要看护整个村子”。那些“飞到无锡,飞到苏州,飞到其他城市,做老板、打工”的乡邻们,飞走之前,他们会来到老陈家聊会天,在聊天时,他们会把照看家园的“任务”交给老陈,拜托老陈,使他们能够安心地在外面打拼,逢年过节回来时,还有一个放心入住的“家”。可以想象,面对乡邻的笑脸,老陈接受这一“嘱托”时的神情是严肃的、庄重的,态度是认真的、坚定的,话语是热情的、慷慨的。在老陈看来,这是一种道义,更是一份责任。他不能离开村里,村里也不能离开他,因为“没了炊烟,村子就没了根,没了根就会漂浮起来,大一点的风就会把它吹走”。事实证明,老陈的守望是忠诚的,他用自己的行为践履了庄严的承诺。

    于是,陆泉根想到了“守望”所显示出来的某种温情。不知道他是否受到了高鹏程《中国地图》一文的启发,文章结尾的民谣“家家屋里老两口,门前拴个大黑狗。十户人家九户空,墙上一张大地图”的景象在他笔下得到了直观的显现。“十室九空”不是对故乡的逃离,而是对新生活的向往,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农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乡村昔日的繁荣已逝,喧闹不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是,正如陆泉根所说:“再漂亮的房子得有人住、有炊烟才会是家”,遗憾的是,我们这群“贪玩的孩子,玩着玩着就会把‘家’丢了,多亏有了炊烟。”“这股炊烟升起在每一个漂泊游子的心里,有了它,离家再远,也不会迷失方向。”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对故乡炊烟的记忆,那夕阳下袅袅飘荡的缕缕炊烟“是房屋升起来的云朵,是柴草灶火化成的幽魂,是村庄的声息和呼吸”,见证着丰富而深沉的生命,令人青春重返。那轻盈、飘渺的炊烟还给人以人间烟火的亲切和超凡脱俗的浪漫,它显示的是无处不在的空气和氛围,让游子真正体会到故乡的温情,感觉到故乡无微不至的照抚和牵引,平息狂躁的心态,抚慰受伤的灵魂。这,或许才是《守望炊烟的人》的蕴意所在。

    陆泉根没有完全生活和逗留在文学里,他仍然生活和逗留在世界上。所以,他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说的那样:“因为诸神从上天赐给我们火种的时候,同时也赐给我们痛苦,因此痛苦永存。我是大地的儿子,我拥有爱,同时我也拥有痛苦。”陆泉根对故乡正是同时拥有“爱”和“痛苦”的人,他的“爱”是深沉的,他的“痛苦”也是沁入骨髓的,这使他也成了一个站在思想高处,能够想在别处而“守望炊烟的人”。

 

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