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刘德成:比柳藤更韧的是坚守

2016-05-20 09:34:49

□本报记者 郭亚群 张娈鸾

    随着“千垛菜花”的扬名,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兴化。吸引着四方游客的除了“千垛菜花”的流光溢彩,还有兴化早茶的珍馐美味。每当那盛满了各色点心热气腾腾的笼屉上桌时,食客们都会一边惊叹一边垂涎。笼屉是古老的汉族手工艺品,属于炊具。以竹、木、铁皮等制成,主要用来蒸制食物。手工制作的竹、木笼屉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制作而成。随着旧式地灶、大铁锅的淘汰以及铝制笼屉的产生,竹、木笼屉渐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可是,在兴化大大小小的茶馆,一直沿用着手工的竹笼屉蒸制食物,蒸出的面制品挺实、不塌水,有粮食容于自然的纯正味道。这些竹笼屉大多出自北水关桥下的刘记柳藤店老板——刘德成之手。

    走进刘记柳藤店,刘德成正坐在店门口将手中制作的笼屉外框刨平,身下的竹椅边锃亮锋利的刀刃,“伤痕累累”的木槌透着一丝沧桑的美感,仿佛在向来者讲述着主人历经的艰辛。最多的还是笼屉,从一尺八到八寸大小不一,几乎摆满了半面墙,除了笼屉便是那些市面上很少见的物什了——儿时母亲晒面条用的长竹匾、筛面粉用的竹筛、放针线的圆竹匾、洗锅用的竹刷子,还有小竹凳、老式竹藤椅……这间不大的店面犹如时光机将客人带回到那段温暖的岁月——夏日的午后,光着屁股的幼儿坐在放着玩具的长竹匾里,母亲坐在旁边的竹凳上纳着鞋底,手边的小圆匾中放着各色针线、碎布以及一块小小的油蜡……

    刘德成用电钻在笼屉上打下用于扎口的圆孔,尽管声音有些刺耳,却依旧无法打破这骨子里的沉静与安宁。刘德成的话不多,时间的浸润让他拥有了竹子、柳藤般的低调与恬淡。他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一边用那双坚硬而粗糙的手忙活着。

随船漂泊,四处为家

    在那个学门手艺便可容身的年代,出生于手艺世家的刘德成15岁就开始向外公学习竹器编织。“那个时候我们这一行叫‘杂匠’,竹器、柳器、藤器都会做都会修。”小“杂匠”在外公身边边学边做,从劈竹条开始,每一个细节都要练习好多遍。“不要小看这个劈竹条,从竹子的挑选到竹片的厚薄都有讲究。竹子要挑选柔韧度适中的毛竹,老了韧性不足,嫩了密度不够。不同的竹器需要的竹条厚度都不一样,单笼屉外框的几层箍就分几个不同的厚度。这就需要在长时间的反复实践中把握尺度。”在练习劈毛竹的过程中,刘德成曾经将左手大拇指的一块肉削了下来,手上其他的小伤口更是不计其数了。经过好几年的反复磨练,20多岁的刘德成终于可以独立门户、自力更生了。

    独当一面的刘德成度过了一段精彩而坎坷的岁月。一艘小木船载着他与家人走向了外面的世界。从兴化出发,大丰、盐城、徐州……船开到哪,他的家就在哪;船靠在哪,他的生意就在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情,不同的风情需要不同的器具,市场需要什么,刘德成就做什么。记得当年大丰镇的百姓家中有一种平底大锅,锅是铁制的,而锅盖的外框要一圈竹制的“箍”,刘德成就专门做那种“箍”,在大丰挑着担子沿街去卖。那些年,他与家人走遍了许多的城市、乡村,见过不同的风景、人情,过着随遇而安的自由生活。可这看似带着一丝浪漫色彩的经历背后是无数个漂泊艰辛的日子。遇着狂风暴雨的恶劣天气, 刘德成的家在河上飘摇,遇上船舱内进水,便整夜不得安宁。从木船到水泥船再到后来的金属船,刘德成一共换了六条船,这六条船陪伴他度过了人生最重要的时光。

“脚踏实地”推陈出新

    随着小儿子的成家立业,已过不惑之年的刘德成终于“脚踏实地”上了岸。他还将手艺传承给了小儿子刘书生,父子俩在长安路上开了一家手工店,门面不大,不到20平方米。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竹匾、水瓶套、针线盒、竹筛,孩子用的竹床、推车,老人用的竹椅、藤椅,应有尽有。即便是刘德成从没有做过的,只要有一个样子,他总能捣腾出来。

    当年,在老百姓的家中大多还是传统的竹条编制的竹椅,可是竹条编制的椅子坐上去时间久了会有些咯人,且其韧性不足,容易破损,所以那时还会经常看到有人坐在巷口专门做修补竹椅的生意。

    那时的刘德成经常去广州进货,有一次他在广州的市场上看到了一种新式的藤椅,外形更美观,体感也更舒适。一问价钱比传统的竹制椅子翻了好几倍,刨根究底才知道,原来它是用柳藤编制的。柳条柔软易弯、粗细匀称、色泽高雅,且藤编的技术要求更高,为平编、立编、精编、拧编、钉编中的多种组合。它要充分利用韧性植物的特点,注重色泽、肌理,追求天然。这种藤编椅子骨架硬、立体感强、线条流畅、无断茬,且大小条搭配得当,透光无空隙或者空隙很小,这样坐在上面感觉更舒适。

    几次往返广州与兴化之间,刘德成被这种新式的藤椅吸引了。通过测量,请教当地的商家,回来一步步琢磨、实验,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刘德成终于做到了让自己满意的程度。可是当他将自己的得意之作放到店里展卖时,却几乎无人问津。因为柳条的成本远远高过竹子,藤编的椅子价格也就比竹编椅子贵好多,而当时的人们还不了解这种藤编制品的优势。刘德成并没有灰心,他相信好的东西迟早是会得到青睐的,他需要做的只是等待。如今藤编制品已经家喻户晓,很多公共场所、公司也将目光投向了高雅耐用的藤编制品上,刘德成的生意自然也就不愁了。

精诚招牌,享誉各地

    由于旧城改造,现在的刘记柳藤店搬到了北水关桥下,尽管不如以前老长安路的市口好,可是刘记的名声在外,还是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客人。一些苏南一带的商人特地开车来到兴化找到刘德成的店,上门订货;也有很多客人直接在外地订货,做好的货品通过物流寄往目的地,最远的寄往温州、湖州。

    “做生意最讲究的就是诚信,而我们做手艺的,还有一点更重要,就是产品的质量。这么多年,我的材料一直都是国外进口的藤条,喷漆也全都采用上好的树脂漆,易干,且色泽通透。除了材料过硬就是手艺要过硬了,尽管我不敢说自己现在的手艺有多好,但是通过我的手编制的藤椅,用个几十年应该没有问题。当然,手艺这东西,活到老,学到老,随时都会有新的东西出来,我也还在不断地学习当中。”刘德成如是说。

    心灵手巧、手艺精湛,为人憨厚、诚实守信,刘德成凭着认真做事、踏实做人的宗旨,默默地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目前,他的柳藤店是兴化唯一有申领营业执照的4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专营店。

    柳藤编制是传统的手工艺,随着现代工业的冲击和观念的变化,我们的传统正在离去,一些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和生活正在慢慢消失,中国传统手工艺日益式微,但传统手工艺是民族文化中的宝藏,是千百年来民族文化极具特色的部分。说到传承,刘德成说:“现在依然坚持传统手工的艺人越来越少,我将这门技术传授给了自己的儿子,可是再往后是否能够传承下去,还要打个问号。希望社会能够给予传统手艺更多的空间,以及更多的扶持,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爱它,进而多一些人去坚守它。”

3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