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风雨唐子

2016-05-27 09:22:45

    我市昌荣镇,因革命烈士严昌荣同志1943年牺牲于此而得名。而在此前,昌荣镇还有一个更加久远的名字——唐子。它始建于唐朝初年,是我市十大古镇之一。数千年兴化为古海陵县北境,地处海隅,而唐子镇就在海滨,宛如一颗明珠镶嵌于奔腾的车路河和塘港河交叉之处,既是水运交通要道,又是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的唐子

    唐子原是“大唐子民”的意思。据说,唐王李世民曾来此巡查海防,得知小镇上的百姓大多姓李,高兴地说:“你们与我同姓,是真正的大唐子民啊!”后来,人们就把此地取名唐子。唐子镇东有“马场基”,南有“草里村”,据说是唐军养马、囤积粮草的地方。东面戴窑镇有“护驾垛”,南面戴南镇有“护国禅寺”,传说都与李世民有关。唐子历史悠久,庙宇林立、人文荟萃,文化底蕴丰厚。原来最有文化价值的古迹当属三大古寺庙和三凤和鸣堂。

    镇北的木塔禅寺,建于唐长庆年间,寺内有一木塔,乃德信大师奉旨敕建寺庙时,选用名贵的紫荆树木料雕刻而成。塔的直柱、横梁、斗拱、檩条、椽子全靠榫卯结构连接,没有用一根铁钉。史载该古木塔直径约2米,高6米多,呈六角形,分7层,每层各边嵌有佛龛一只,内供佛像一尊。整座塔总共嵌有42只佛龛,供奉着42尊神情各异的佛像。采用佛教七宝装饰,所谓七宝,是指金、银、琥珀、珊瑚、砗磲、琉璃、玉髓7种名贵材质。据说,每当太阳初升或余霞满天时,古木塔顶部的一颗金色宝珠便会发出霞光万道,与大雄宝殿屋脊正中央的宝镜,相映成辉,形成一道五光十色的彩虹,异常美丽。人们因此称之为“神塔”,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景象,亦被后人命名为“木塔晴霞”,成为该寺镇山之宝。

    镇东的蒿坡庙,为南朝第一代皇帝刘裕敕建的第一座寺庙,刘裕(公元363年-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成年时,曾冒险潜入江北海陵贩运私盐,常年奔波于如今兴化的唐子、大丰的草埝一带。得一“好婆”点化,投军北府。因战功显赫加九锡,封宋王。至元熙二年(公元420)接受禅让,代晋称帝,国号宋(史称刘宋),为南朝第一代皇帝。因怀念江北好婆,得天下后便数遣使者往海陵探访寻求。使者回报:“好婆早逝,盐场荒漠,昔年茅檐短墙处,唯见青蒿一坡。”刘裕黯然神伤,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下诏,在蒿坡处敕建一座蒿坡庙,派僧司祭,以纪念这位睿智仁厚的好婆婆。

    镇中的火云庙,相传也建于唐朝,其规模虽小,但香火及其旺盛。庙里有地藏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东客堂、西祖堂、法堂楼、戒堂楼、斋堂楼等建筑。长年草木蓊郁,寂静悄然。重檐叠阁,耸立民舍之中,接地气,顺民风,是老百姓烧香叩头求神了愿的圣地。

    三凤和鸣堂,乃唐子孙氏三进士孙兆奎、孙宗绪、孙麒等家族的祠堂。清朝康熙年间,孙氏弟兄三人,相率登进士弟,并著文稿,邑人称为“三孙”。长兄孙兆奎,字斗文,又字鹤浦。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学问渊博,文有卓识。初仕广西武缘县知县,时桂林陈宏谋(1696-1771)相国还只是一名生员,携文求教,被孙兆奎识为大器,收之门下,尽力褒掖。广西任满,进京任兵部、吏部主事,也兼任过编史官,后官至员外郎乞归。著有《孙斗文文稿》。郑板桥视之为前辈,称孙兆奎为“淮海文章”,自称“后学”。曾著《送职方员外孙丈归里》诗相赠,中有“鹤儿湾畔藕花香,龙舌津边粳稻黄”句,十分脍炙人口。堂弟孙宗绪,字似百,又字青湖。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知河南安阳县。任上兴利除弊。当年充任乡试同考官,所取皆名宿。闱后率乡民治理秋灾,悉心筹划,积劳成疾,不幸卒于任上。自仕安阳至去世仅七个月,贫无以敛,赖同寅士民捐资方得以归。曾著有《似百文集》。弟弟孙麒,字御五,又字愚谷。康熙五十七年(1718)进士。满腹经纶,崇尚气节。与两兄齐名。著有《御五文钞》。古人以“凤”比喻有才有德者,以“凤鸣”比喻高才逢良时,“三凤和鸣”则用来赞誉孙氏一门三进士难能可贵,比为“三凤和鸣”。兴化“四牌楼”至今仍挂有“三凤和鸣”匾。三凤和鸣堂,保留过很多孙氏弟兄的文稿、书画。其后裔孙献之经过县试、府试、道试,考中了末科秀才,成为1907年清廷废除科举之前最后一批秀才。孙德甫在考取秀才后,就拖着长辫,在三凤和鸣堂教书育人,终身未离教鞭,桃李满水乡。

近代的唐子

    唐子虽经汉隋唐、五代宋元,战祸兵燹屡毁屡建。发展到明清,镇容商情达到顶峰,店铺林立,每逢农历三、六、九日赶集,更是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却元气大伤。

    1938年3月,侵华日军第一次占领串场河上的东台城,驻守东台的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退。这可吓坏了唐子国民党驻军团长岳启五,急令手下用稻草、火油烧掉了唐子通联马场基的横跨塘港河的五孔古木桥,以防日本鬼子由戴窑向西攻取唐子。

    五孔古木桥在苏北里下河也是一绝,据上了年岁的老人们回忆,这座木桥是东台、大丰、戴窑等地进入唐子的交通要道,谁都讲不出这座桥的名称和建造年代。只知道桥桩是粗大的圆木,桥面也是在粗大的圆木上铺厚厚的木板,桥栏杆用的是宽厚的枕木,并刻有各种精美的图案。

    国民党驻军团长岳启五虽然放火烧了古木桥,还是未能阻止日本鬼子侵战唐子。1938年7月,日寇侵占唐子。并留下一个班的鬼子和一个团的“二皇”驻守唐子。在火云庙他们赶走觉定禅师,驱散众和尚,占方丈室为指挥部,抢掠佛门财物。

    因唐子靠近新四军草冯根据地,日伪强拉民夫构筑土城,修筑工事。在四面环水的唐子修筑了高一丈二尺,脚基宽一丈二尺,圩顶厚六尺的土圩子,如果用“固若金汤”的成语,比喻当时的唐子很形象,也不过分。日伪还在渡口、码头修筑了明暗碉堡,各个通道口拉了铁丝网,乡民进出唐子如过鬼门关。

    造土圩各家出工,伪军和乡、镇、保组织趁机渔利勒索,每工按半担稻计算,向不出工的居民户摊派费用,月月增加,民众不堪其苦。筑了土圩,里边的人吃水都困难了,淘米洗菜,都要绕土圩子,过道口铁丝网和鬼子、“二黄”两道岗哨,来唐子做生意的都要缴关卡税,过去十分繁华的唐子,成了“行船的不敢靠,走路的绕着道”。东西长街市面萧条,商店关门闭户,居民物尽财空。

    日伪在唐子,采取高压手段,强征暴敛,苛捐杂税。更可恨的是,此时的唐子出了几个汉奸败类,丧心病狂地为下乡扫荡的日伪军带路,为虎作伥,每到一处横冲直撞,遇男便打,见女就奸,有财即抢,见房就烧。

    1943年9月,新四军七团奉军区指示,攻打唐子镇。由于唐子镇位于车路河、塘港河中心,四面环水,系水路交通要道,在军事上易守难攻。9月7日,严昌荣团长和彭德清政委亲率部队攻打唐子镇。战斗中,由于敌人防御工事坚固,火力很猛,我出击船只屡被击沉,难以登岸。为了压制敌人火力,掩护部队冲击,严昌荣团长身先士卒,亲临前线指挥,并用掷弹筒向龟缩的敌人发起猛攻。他打了一发又一发,就在他说:“再打一发!”时,掷弹筒意外爆炸了。原来这一发炮弹,是日本鬼子特制的自杀弹,准备在走投无路时,同归于尽的。但是我军在缴获时没有发现,结果误伤了自己。造成严昌荣团长不幸牺牲,部队不得不撤出战斗。

    这一仗,牺牲了严昌荣团长,也让日伪惊惧到极点,再加上日寇在苏中地区节节败退,驻守唐子的日伪坐立不安,未等日本投降,就灰溜溜地于1944年7月3日的夜间逃出唐子。当时在龙津庵利用教书做掩护的地下党王义发现此情后,立即将情报送到草冯根据地。翌日,五里七庄的民兵,到唐子察看,火云庙一片狼藉,方丈室、藏金阁已被洗劫一空。民兵们冲进汉奸家,一把火把汉奸窝烧全精光。那天正好风大,民兵情急之下未曾考虑到周围邻居,使火漫延到周边的人家,等民兵发觉后,想救时又提不到水,结果整够唐子被烧成个焦墩子,火云庙、龙津庵、三凤和鸣堂也化为灰烬,只留下些残砖和瓦砾。

今天的唐子

    唐子承载了太多的厚重历史和人文积淀,她像一部耐人寻味的书,曾被历史翻损,经过修改而又充实了内容。今天,我们读到的版本是由车路河整治工程后的新篇章。

    车路河,是兴化境内东西向排洪行水的骨干通道。几千年来挽着唐子吟唱着永不衰败的高歌,它的狭窄和悠长也曾给兴化带来惆怅和辛酸。

    地处里下河腹部的兴化,十年十涝。而车路河流到唐子又分了个叉,过了唐子又合到一处,这对泄洪十分不利。于是,1983年兴化市政府决定进行车路河整治工程。

    1983年3月车路河整治工程开工,分二期工程,一期为拓宽浚深,二期为裁弯取直。唐子处于裁弯取直的新河中心,老唐子全部挖废,唐子从原址后移重建。

    今天的唐子,整洁舒展的街道,砖混楼房红门绿窗;水泥马路笔直,车辆来往如梭;饭店餐桌酒菜飘香,偶尔有几个手工剃头匠、捏糖人的手艺人和那些悠闲地喝着茶的老人坐在街头闲谈,仿佛从几个世纪前就来到了这里,犹若前人留下的或清晰或模糊的背影,正漫不经心地踌躇和徘徊。

    1995年和2001年修编的唐子总体规划,向北延伸拓宽了昌荣路,向东延伸拓宽了木塔路,随着昌华路、北昌路的建设,集镇三横二纵的交通格局已形成,镇容镇貌得到改观。今天的唐子,带着轻快而明亮的诗韵,击拍在喧闹和繁华里。

    今日的唐子,东南角严昌荣纪念碑肃穆庄重,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时,更懂得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毁于战火的木塔禅寺也得以恢复,蒿坡古庙香火也很浓,火云庙的规模和气势虽然不如从前,但也成了善男信女求神拜佛的好去处。

    今日的唐子,功能俱全,设施完善。唐子恢复了很多老字号商业店铺,再现唐子商业的繁华。镇里除了卫生院外,还开设了“中医馆”,并设立“中医知识长廊”教授中医知识,为农村常见病、慢急病患者治疗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实惠。

    如今的唐子,水泥道路、楼房林立,凉亭小径、文化长廊、绿树草地、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在这里人文古镇已变身为现代城镇,焕发出新的活力。

    风雨唐子,沧桑巨变!

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