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义凛然 忧国忧民
□陈麟德
石金声先生讳鸣镛,号磊翁,以字行,出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庚辰夏历十一月十四日于里下河兴化一世代书香门第,为民国年间邑之著名时彦、缙绅。祖父讳文焘,字鲁卿,同治六年丁卯举人,擅文工诗,尤谙史学,乡荐后主讲邑之昭阳书院,后任本邑文正书院山长,著有《春秋舆地古今沿革考》、《春秋各国年谱》等。卒之日,口中吟有“寻我六桥边”句,按杭州西湖内外皆有六桥。
石金声先生幼承庭训,家学渊源,18岁举秀才,清季留学东瀛,毕业于弘文书院。在日期间,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以推翻满清、建立民国为己任。毕业后归国膺选为江苏省首届省议员。“千夫诺诺 ,不如一士之谔谔。”(苏轼:《讲田友直字序》)由于他謇谔敢言,深得省长韩紫石、同侪李更生之器重,相与订交成莫逆。
民国六年秋,李更生自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监擢任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扬州中学前身)校长,敦聘石金声先生为训育主任,襄助校长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达十年之久。后石因父病辞职归里,致力于桑梓教育、慈善、地方公益等事业。
民国二十年辛未兴化大水,石金声先生挺身而出,与刘庄著名慈善家高鹤年居士联袂向省政府及华洋义赈会等慈善机关求赈,电请香港著名人士代为呼吁。省府韩紫石先生莅兴视察灾情,石金声先生于景范堂向紫老匍匐再拜,声泪俱下,恳请代向各方呼吁施赈,以救灾黎。韩为所感,急扶掖先生而起,并书“光明磊落超人外,气宇萦回道在先”以赠之。是年十一月,红十字会兴化分会成立,会址设陆仙祠,选举石金声先生为副会长,负责施医、施药、施材掩埋等慈善事宜。还与高鹤年居士一起赴沪劝募赈款,舟车劳顿,风尘仆仆,不辞辛苦。高居士在《兴化辛未水灾临时救命团日记》中多次记载与石先生为救灾奔走呼号,备尝艰辛。尔后,民国二十七年,刘庄百余家惨遭敌机轰炸,高再与石一起办理善后事宜。两人肝胆相照,结下生死之交。
为了解决莘莘学子小学毕业后须负笈外地就读的困难,民国二十一年,石金声先生发起创办县立初级中学。觅校舍,聘教员、置教具、筹经费,“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假海子池畔的拱极台办起初阳初级中学校,波光树影,弦歌之音不绝。由石金声先生任董事长,薛璜先生任校长。《民国续修兴化县志·国内大学、专门毕业生姓氏录》载:“薛璜,苏州工业专门”。薛字渭川,才兼文理,擅长工科,循循善诱,教学一流,安贫乐道,古井无波,心细如发,胸有丘壑。
日寇敌蹄蹂躏古城兴化时,石金声先生愤然离城,先后避居穷乡僻壤之吴家舍、阮家庄,茅舍颓垣,吟啸其中。自誓:“日寇一日不覆亡,则此身一日不进城”。自励:朗诵岳武穆《满江红》以抒壮志。自语:“堂堂华夏之民,岂甘俯首下心,为敌作奴隶乎”?与韩紫石老人书札频频,紫老邮赠对联一副:“高天鹳鹤深秋出,大泽龙蛇白日藏”。以鹳鹤喻高洁、龙蛇喻杰出赞誉石公。民国三十三年石金声先生赋《甲申三月旅居阮家庄忆高居士(七绝六首)》,其一,思念故人,“六年暌隔倍思君,海角天涯两地分。白发苍苍东北望,扶筇独立怅斜曛”;其二,回首造访,“闻劳杖履到吾家,屋舍依然院有花。慰问殷勤频寄语,常思答访话烟霞”;其三,珍重修道,“东海高人卧草庵,屡思息影到终南。院中修道须维护,普渡群生静里参”;其四,自叙景况,“桃红柳绿感良辰,过眼风光又暮春。若问交游来往者,大都田舍白头人”;其五,阔别相思,“两地暌违路不通,八年踪迹各西东。传来惊有非常事,几夜酸心屡梦公”;其六,冀愿重逢,“劫风火起天安宅,苦海波中有渡船。何日宿缘同印证,紫云山下静参禅”。八年抗战,山河重光,日寇无条件投降,新四军解放兴化,石金声先生应邀出席兴化县第一次参政会议;新四军北撤,他不惜一切掩护未撤退之干部。
石金声先生工诗,晚年著《磊翁吟草》,惜均毁于浩劫之秦火。育有五子一女,除一女仅受中等教育外,五子皆先后受高等教育。如长子凌云,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教育学院;次子凌霄字仲龙,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文学院史地系,曾任兴化初阳中学教导主任兼地理教员;三子凌汉毕业于上海国立暨南大学法学院经济系,曾任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会计长,后流寓美国任教授,身居海外,心系乡邦,有诗寄四弟凌河云:“遥念乡关入梦中,风光似与旧时同。北公园里花如绣,拱极台前夕照红”。石金声先生之弟石和声,讳振镛,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理科。民国十六年杨胤成任兴化中学校长时,曾聘任石和声先生为数理教员。
兴化石氏,世代书香,人材辈出,风流蕴藉,而石金声先生,承上启下,教子有方,风义凛然,忧国忧民,哲人暮年,壮心不已,功业赫赫,永垂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