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一个老兵的峥嵘岁月

2016-09-23 09:04:09

还未到张桂刚的家,远远就看见一位老人安静地坐在院子里,他穿着一袭素淡的衬衣长裤,双手捧着一本旧书,看得入神,书面上写着几个大字——老战士轶事。原来这本书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老战士所写的100余篇反映他们战斗生活的短文,包括“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前线迎祖国亲人”“在上甘岭当白衣战士”等。这对于亲身经历过抗美援朝的张桂刚而言,不仅是一本历史记录,更是埋藏于心底的一段难忘回忆。突然老人颤颤巍巍地走进卧室,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盒子,拿出两枚保存完好的纪念章仔细擦拭着,这是他多年来最珍惜的宝贝,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也随着老人的讲述慢慢开启……

为上朝鲜战场,

错过与父亲见最后一面

今年86岁的张桂刚出生在周庄镇的一个贫民家庭,父母都是文盲,他在家中排行老大,还有2个弟弟、1个妹妹,生活全靠父亲一个人摆杂货摊来维持,饿肚子是常有的事。在张桂刚记忆中,10岁时他进入一家私塾念书,15岁就在家帮助父亲摆摊,17岁时来到一家私人开设的粮行打工,分担父亲的辛苦。1948年,兴化解放后,张桂刚参加了民兵组织,并担任西新街民兵中队长,负责维持社会治安。1950年冬季,政府组织民兵大队长、中队长学习班,传达美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边境,朝鲜战争已经爆发的消息,动员全民响应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当时我们在学习班上,听取了过去旧社会生活苦难人们的倾诉,阶级感情被瞬间激发,阶级觉悟也得到了提高。”张桂刚告诉记者,为了保卫当时的胜利果实,他主动报名参军,经过填写申请志愿,政府批准,于1951年2月份到县政府集中。

张桂刚首先参加的是苏北新兵三团,后来改为24军补充一团六连任粮粖上士,在东台城住了两个多月后,前往浙江省嘉善县集中学习,于1951年9月份整编到24军72师214团3营担任上士,10月份调至24军后勤干训队学习。但后来因1952年全国性“三反”运动又回到原部队工作,1952年2月份到214团3营八连任菜买上士,直至9月份入朝。

“三反运动”结束后,整个部队进入军事训练,并听取从朝鲜回来的志愿军英雄报告团宣讲,加强对朝鲜战争的认识。没多久,张桂刚所在的团就接到去朝鲜战场的命令,但因部队保密工作要求严格,部队战士们都不知道具体去往什么地方,个别战士思想上出现了波动,甚至有离队的行为。“当时我就告诉自己,既然光荣参加了部队工作,就要完成好自己的使命。”张桂刚说,加上后勤保障工作是要提前着手准备的,经过几个月的调整训练,他做足了思想准备。可是有一天,张桂刚突然收到家中的来信,得知父亲因病去世了。这让张桂刚悲痛万分,但当时部队严格规定不允许与外界有通讯联系,于是他强忍着丧父之痛,坚持完成工作,这让连队的几位领导对他更加信任,让他负责保存全连所有食品。

挥戈沙场,

每天徘徊在死亡边缘

1952年9月上旬,张桂刚随大部队在浙江省嘉兴市乘火车北上,途径上海、南京、徐州、济南、天津、山海关、沈阳、通化市,直至与朝鲜仅有一江之隔的集安县。为了消除战士的各种顾虑,轻装上阵,部队要求他们将通讯录、相片、日记本等,全部就地毁掉。当年9月13日5时左右,战士们来到江边,在江岸架起一座长约80米、宽约10米的木桥,桥上两旁排着文工团的宣传员们,为战士说快板,大喇叭播放着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歌声句句鼓动着战士们的心。

可正当部队走到对岸时,天突然黑了下来,瞬间下起了大雨,气氛紧张得让人窒息。那一晚,战士们是站在老百姓牛棚里度过的。这一路整整行军18天,张桂刚清楚地记得当他们到达目的地——朝鲜东海岸元山港时,举目便是一望无垠的大海,当时他已浑身不能动,脚上磨出了几个大水泡,但仍要学习训练,同时还要上山拾柴草,并加紧冬防训练工作。有一次,张桂刚被抽调到元山港修建海防坑道,当他们走到团部驻地时,天空中来了几架飞机对准团部驻地俯冲下来,用机枪射击、扔炸弹。张桂刚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待完成任务回驻地时,得知战友高得和牺牲了,他是被敌机炸毁的房屋活活压死的。

冬防工作刚结束,张桂刚又接到上级命令要去中线上甘岭前沿阵地,接替15军防线。那是在1953年的元旦节,落了一天的鹅毛大雪,积雪有一米深,气温在零下40℃左右,部队行军很艰难,个人负重量很大,连队研究决定留下5至7人做移交工作,张桂刚就是其中一位。移交后约15天,全部留守人员又进行了10余天的行军,到达上甘岭,张桂刚住进“一号”大坑道里,负责各班的主副食品发放。“那段时间我们是非常辛苦的,吃水都非常困难,要自己用桶下山底找水源,自己组织下山背水,水质差得难以形容。”张桂刚说。

1953年3月8日,美联军动用飞机、大炮、坦克,向上甘岭主峰进攻,飞机大炮狂轰滥炸,坚守主峰537.7高地的215团坚持和敌人战斗,直至下午才停止,张桂刚和战友们都在大坑道里面,当时他负责粮食、副食品发放,明显感觉到部队经过几次战斗后减员很多。守备任务完成后,张桂刚又随部队从上甘岭主峰调至五圣山679.1高地,直至1953年7年27日朝鲜停战协议签字后,张桂刚才从前沿阵地撤到朝鲜西海岸扳桥洞驻地,1953年10月份从8连调三营部任给养员工作,1954年6月份从营部又调到机炮连任司务长,1955年5月份又从炮连调回营部,任供给副排长职务,在当年9月份整个部队从朝鲜撤军回到祖国。1955年11月份,部队进行军官授衔工作,张桂刚第一次授衔是准尉,享受副排级待遇;1956年春第二次授为少尉,晋升正排级。

曾受毛主席接见,

20年部队生活成永生难忘的回忆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张桂刚被调到团司令部管理股任管理员工作,这一年冬季他参加了“四清”工作队,他们在河北省乐亭县马头营牛头寨铁庄村生产队,看到当时的农村生活比较艰苦,在农村参加群众生活的他们当时就认为“四清”必须搞,否则生活水平差距太大了。于是他们在第一阶段主要认清农村形势,加强对干部的思想教育,经过半年的工作实践,干部们在思想觉悟上有了提高。1966年10月,军委组织部队干部去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张桂刚带16名干部战士到北京,共两次见到毛主席,第一次是天安门方队通过,第二次是在北京复兴路夹道见毛主席,他和战友真是既兴奋又紧张,一辈子都无法忘记那种复杂的心情。

1968年秋,部队接上级命令,抽调部队干部参加地方“三支两军”任务。张桂刚带14名士兵接受上级交给任务,来到河北省滦县杏山公社大联合产生革命委员会,但是工作没有想象中的顺利,这个公社的两派对立情绪很强,各自为政,所以中间带来了非常复杂的问题,思想说服工作很难做成。“那段经历给我的真实体会是野战军和地方人武部思想不统一。”张桂刚说,他在这个公社支左近一年,直到1969年6月9日接到部队通知将工作移交给新来的干部,准备回营房。经过两天交接手续后,团领导找张桂刚谈话,称中央有文件要求部队精简人员,全军45万干部复员回原籍,张桂刚的部队生活将告结束。

“20年部队生活深深刻在我心里,是我这辈子最难忘的回忆,但我之前很少提起这些事,直到这本《老战士轶事》出版后,我才将记忆慢慢整理出来。”张桂刚说着拿出他堆叠整齐的稿纸,里面密密麻麻地摘抄着各种书本报纸上刊载的他们部队的往事,一笔一划间都流露出不舍的深情。这时,张桂刚又掏出一本小本子,上面记录着几十年来他一一找寻的兴化地区的战友,却又用红笔一一划除。“早年我们时不时还会聚一聚,可现在活着的战友越来越少了。”说着,张桂刚忍不住掩面痛哭起来,当年战场上那轰鸣的炮火声以及战友们浑厚响亮的呐喊声,仿佛又在耳畔响起。

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