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孙女当“导游”
国庆长假,我“诚邀”在南京读小学三年级的孙女回家“作客”。她提出的条件是:带她去看水上森林。
孙女今年9岁,5年前曾带她去过。为了看水上森林,她还做了一些“功课”,让妈妈翻出了以前的照片。
10月2日上午9时,儿子开车,一家人前往水上森林。蹦蹦跳跳的孙女全然不顾下起的毛毛细雨,一路小跑沿着景区大道前行。仰望着高大挺拔的池杉树,孙女现场“采访”我:“其他地方的树都是长在旱地上,这里的树为什么长在水里,它不会被淹死吗?那树头上怎么挂着一个个灯笼?”我告诉她:“这种池杉可以长在旱地上,也可以长在水里,这是由树的品种决定的。那‘灯笼’是一个个鸟巢,专家们在这里定点监测,正常有3万多只鸟在这里活动呐……由著名词作家阎肃爷爷作词的我们兴化的市歌《梦水乡》音乐风光片里的好多画面,都是在这里取的景……”我给孙女当起了“导游”。
站在古色古香曲桥上,我指着郁郁葱葱的水上森林给她讲故事。这里原是一片海拔只有0.8米“生不长草,熟不长粮”的荒湿地。上世纪80年代初,当地干部群众创造了一种“林、垛、鱼一体化”的开发模式,将这里的荒滩开发成一条条垛格,栽种适应水中生长的池杉等树木;林中间种艿芋、油菜等经济作物;沟中放养鱼、虾、蟹。农民伯伯们在劳动中还总结了几句顺口溜:‘一人一锹,一挖一撂,立体种植,当年见效。’所以,这个1000多亩的水上森林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看着“天连水,水连天”的美景,孙女问我:“兴化为什么叫水乡呢?”我还告诉她,我们家乡的面积有2393平方公里,其中水面占了近1/4,有苏北里下河“锅底洼”之称。而这里地面平均海拔只有1米不到,称为“洼中之洼”。1991年发大水时,这里全淹了,人们只得住在船上,树头上挂满了水草,鸡爬到了屋顶上。这里的池杉树泡在水中20多天,水退后它们依然顽强地活了下来……
进入景区西部的水上森林深处,孙女沿着木栈道战战兢兢地向前缓慢走去,还文绉绉地说:“爷爷,我好恐怖啊!”我马上纠正她:“用词不当,应该是紧张!”她伸了伸舌头笑了笑,顾不上理我,继续进行她的“水上长征”,直到走完所有的木栈道才肯“上岸”。我告诉孙女,这就是5年前她拍照片的地方,她环顾四周说:“一点也不像!”
我们手拉着手小心翼翼地登上木筏。孙女是“国宝级”的人物,把她安排在我和儿子的中间。她从来没坐过这样的“船”,一切都感到很新鲜。一会儿站起来看鸟巢,一会儿手伸到木筏旁边想捞水草,一会儿问那棵树为什么“腰”都弯了还能活着,一会儿问那长在水边上的树为什么露出了“牙齿”……我来这里N次了,对她的提问便能对答如流。
木筏靠岸,我们牵手上岸。雨越下越大。施放的人工烟雾缭绕在林间,对面看不清人脸。不同口音,不同服饰的人们在烟雾中“摸索”。母亲大声叫着孩子的名字,生怕走失;儿子用伞遮着年迈的父亲,唯恐“宝贵财富”被淋湿。在这里你会体会到什么是人间的真情。我那大胆的孙女则快速爬上木头亭,和妈妈相互拍照片。我告诉孙女,这片地方原先连路都没有,想当年爷爷与记者来这里采访,都要穿高靴胶鞋进入,记者叔叔说:“到了这里,让我们想起了红军当年过草地的情形……”
回家的路上,孙女意犹未尽。像个麻雀一样唧唧喳喳问这问那。我告诉她,兴化有两个最出名的景点,一个是“全国最美花海——千垛菜花”,无数个四面环水的“土岛”上,长满了金色的油菜花,像一个个“金色的冬瓜”在一望无际的碧波中荡漾。一个就是4A级景区水上森林公园。这两张“名片”上了央视,上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公交站台,上了美国纽约广场的大屏……
回到家中,我们望着各自淋湿的衣服相视而笑。我给孙女出了个作文题目《在水上森林,我们全家“风雨同舟”》,要求她既写雨中美景,也写木筏上我们一家人相互照应的现场,写好了发微信给爷爷看。小家伙反唇相讥:“我只顾看树、看水、看鸟,哪顾得上看你们啊?你这个题目也不见得有多好,我想个题目写好了传给你们看!”“拉钩、上吊、一百年不反悔,盖章!”等我们“表演”完了,大家才吃饭,此时已快下午1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