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甘州夏夜

2016-10-14 08:26:32

盛夏时分,在张掖却是凉风习习,令人惬意。空中飘洒的微雨,在各种燕雀的飞舞中,在长长的夕阳余晖的照射中,就会变幻出各种色彩来,煞是好看。

晚饭后,大家三三两两来到张掖图书馆南侧的一座建筑内看地方风情的舞台剧演出,似乎是关于古甘州的一部历史连环画。从鸿蒙初开,先民艰辛开拓,到披荆斩棘,渐露文明曙光。不断变换的人物,大致是大将军霍去病,似乎还有苏武牧羊,隋炀帝这位在历史上备受争议但也颇多作为的皇帝,居然在张掖停留了一周左右,而且还参加了万国博览会,契合着当下的一带一路战略,自然要浓墨重彩地表现。这位在位时间并不长的皇帝,最终是丧命在如今的江苏江都的。他的墓地,据说就在扬州雷塘。舞台上的妙龄女郎翩翩而艳丽,宛若天仙,莫非是演绎杨贵妃与唐明皇的长生殿旧事?还有马可·波罗,据说也在张掖留下过足迹。驼铃声声,大漠风光,祁连白雪,走廊绿洲,梵音嘹亮,寺庙林立,所有的展现,虽然过于写实,但形诸于舞蹈,也的确不容易呢。

看罢演出,意犹未尽地散场。不愧是大西北,即使到了晚上9点多,甘州古城仍旧是朗朗乾坤,一派明媚。时光尚早,大家三五成群,便在这样的河西走廊各自散漫开来。太原刘醉心于杂字收集,对信札收藏也颇有心得,他悄悄告诉我:张掖曾经有过尊经阁,还有玩书楼,可否去寻访一番?自然是一拍即合。西天寺,南华书院,大佛寺,我们一一走过。但尊经阁遍寻不得,经人指点,大概是在城区东南一带,一路探问,街宽人稀,灯火渐少,说是早已经不见踪影了。而尊经阁却与一河南鄢陵人陈棐有关。此人是明代嘉靖年间的甘肃巡抚都御史,他感慨于当时甘州的经史子集过度匮乏,就动用自己的薪金,购书印书,并且建了这座尊经阁。值得一提的是,陈棐对这些图书,颇为珍惜,加盖图章,亲立卷宗,建立馆藏图书账目,并把书目刻于尊经阁的石碑之上,既便于读者查找,又免去“散失窃匿之患”。玩书楼据说曾在甘泉书院之内,我们在南华书院,也只是看到与左宗棠有关的说法而已,有几个当地的书法家在书院之内各据几间房舍,大概是工作室吧,埋首写字,潜心贯注,并不大理会我们。书院内有一轧井,轻松摇动,清凉的地下水就汩汩滔滔,奔涌而至。甘泉书院的玩书楼,说是也与一位名叫陈史的人有关,此人是康熙年间的举人,曾在河南长葛、尉氏做过县令,也是觉得家乡藏书不丰,文化荒凉,就购书多种,捐献给这座玩书楼,算是报答乡梓。陈棐也好,陈史也罢,虽然都在官场行走,但仍旧不忘文化,系念以图书服务地方,也算是明清之际较为难得的善举之一。

夏夜漫漫,月华满地。在空旷舒朗的甘州街头闲走,你一言我一语,说到当年蒋介石蒋经国父子、范长江等都来过张掖,舞台表演当然来不及提及他们了,但班固出生于张掖,一部《汉书》实在是彪炳千秋,怎么在舞台上连一个背影也没有出现呢?蒋经国考察大西北,曾经写了一本小册子《伟大的西北》。他说,“张掖,有人说是塞上江南,因为那里有些江南情调”、“张掖城内有许多店铺,过去店主却不敢修理门面和挂大招牌,因为怕当地的政府说他有钱,更加他的捐”,这个蒋大公子还是很了解人情世故的啊。大记者范长江是80年前的年初抵达张掖的,他在张掖停留采访了八天,这些文字就是后来的新闻名篇《中国的西北角》。视野宏阔的范长江不乏诗情地写到:“骑马出了张掖西门,把眼平视出去,只有疏密不齐的林木,枯缩待春的枣园,祁连山和焉支山挟持着平坦肥沃的弱水盆地,被冻了的河流渠道,以及大小远近的村落,点缀成为画意恬淡的乡郊。”范长江也许无缘看到盛夏时节的张掖,无从体会古甘州夏夜的清凉。这位名记者在1970年投井自杀于莽莽中原偏僻一隅,辞世之时,也不过刚过花甲之年。

古甘州张掖的夏夜很文化,很漫长,很清凉,似乎在寂寞中也不乏有几分苦涩呢。

4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