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 難潯家酿”很“难得”

2016-11-04 09:12:39

胡桃色的木质橱柜,柜门上有精致的雕花,透过雕花缝隙的那层纱,在橱柜的最上面一层,隐约看见那只小小的青花瓷碗的边缘。环顾四周,蹑手蹑脚地搬来小凳子,站上去,轻轻拽着柜门上铜质的拉环,掂着脚,小心翼翼地捧着那只青花瓷碗,用早就揣在兜里的小勺,轻轻地伸向碗里挖下去。“我就吃一点,嗯,妈妈不会发现的。”咽了咽早就泛滥的口水,心里暗暗想着。浅浅地小半勺,抿着口先将汁水吸进口腔,直到粒粒分明的糯米粒在舌下变成了糯米泥,再细细地咀嚼着,馥郁的糯香与酒香交织在一起,充斥着口腔,满足着味蕾。看了看碗里, 迟疑了一会,还是再次将勺子伸了进去。这次是一勺,再后来就是深深地挖下去——“我就吃最后一大勺,坚决不会再吃了。”如此一般,直到见到碗底里那个“刘”字。

关于酒酿的记忆,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个偷吃的场景。母亲喜食米酒,对酒酿更是偏爱有加。米酒是那个有棱有角的半方半圆的瓶子,有一个纸质的商标上面有金色的“难得”,瓶口是红色的塑料封口。酒酿是寒冬里外面叫卖的,每一次听见叫卖声,母亲总会回应着,少少地称上一些,每次就那么一小碗。因为母亲说,有的好,有的不好,所以每次少少的弄上一些,吃完了再买,这样也不容易坏掉。

后来,红酒、黄酒、白酒、鸡尾酒,各种水果酒充斥着市场,每年过年,母亲依然会拿上几瓶难得米酒,自顾自地品尝着,依然是当年的味道,只是酒酿很难寻得了,超市里的那些酒酿如水一般,再也不是当年的味道。前一段日子,朋友在微信上看到了一个卖米酒与酒酿的微商,买来一看,一盒子酒酿里满满的糯米浸在米酒里,挖上一勺放进嘴里,用另一个朋友的话说——“好吃到想哭了”,那是儿时的味道,那是最温暖的记忆,后来才得知原来这个微商便是省非遗项目——兴化米甜酒制作技艺的第六代传人邹君,循着酒香,记者走进了现在位于开发区的难得酒厂。

酿造工艺世代相传

车刚刚拐进厂门口的那条小路,就已经闻到了空气中的酒香。进了门,邹君正在用小刀将刚刚设计的图案裁剪下来。邹君的父亲也就是第五代传人邹贻争为我们倒了两杯茶,让他坐下来和我们一起聊聊,邹贻争笑笑说:“我老了,好多都不记得了,你们问她好了,现在也都交给她了。”

兴化传统特产——难得米酒,又名糯米浆酒,历史悠久,1852年就誉满南洋(今新加坡),1931年兴化县续志载:其以糯米酿造选用优质糯米为主要原料,用传统工艺现代技术配制而成,风格独特纯正、醇香柔和、余味爽净、品味俱上之独特风味。从山东邹县辗转江苏邳县移居水乡兴化城区小南门的邹氏家族邹为才、邹公卿、邹忠荫、邹泽和、邹贻争等人,随后也投入“兴化米甜酒”的酿造。

邹氏酿造的兴化米甜酒传统的酿造工艺世代相传,到邹君这,已经是第六代,100多年的历史。每逢传统佳节,兴化城乡百姓餐桌都能看到米甜酒的踪影。邹氏酿造的米甜酒工艺比较复杂,以里下河盛产的优质糯米为原料,经过浸泡、淘洗、蒸煮、淋饭、拌药、搭窝、封缸、前发酵、兑酒后发酵、压榨、澄清、储存、包装等10多道传统工艺。发酵一个多月后,高分子的糖已转化为氨基酸。它具有补血养气、清肺滋肾、保健美容等功效。

邹君的童年一直都是与酒相伴的,“那个时候,我的母亲位于东门的酒厂门市部,每天前来买酒的人络绎不绝。那个时候的人买酒都是用油壶来打酒,有专门的斗量工具——瓠子,一瓠子就是一斤。我时常看见大人们熟练地将瓠子里的酒倒进空的油壶中,觉得很好奇。有一次趁着母亲不注意,我搬来小凳子,站上去学着大人的模样打酒,差点摔进了酒缸里。”邹君回忆起童年的那段往事,不禁笑出声来。邹君还告诉我们一个趣事,她怀孕的时候出去和朋友吃饭,朋友很诧异地问她怀孕了还喝酒吗?因为整天泡在酒厂,她对酒的味道已经不太敏感,可是别人一凑近就能闻到她身上的酒味。

价值三栋房子的“难得”

我们聊得正欢,邹贻争忙完了走了进来,讲起了“难得”的故事。“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国家实施对私营改造和公私合营步伐的加快,县里在金东门宝塔街组建了地方国营兴化油厂,将酿酒纳入油厂管理,成为该厂的一个生产车间,我的父亲也到了油厂的酿酒车间工作。上世纪70年代末,县粮食局将酿酒车间从油厂划出,单独挂牌为国营兴化酒厂,当年年产白酒475吨,米甜酒166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县粮食部门组建江苏难得集团,兴化酒厂同时也更名为板桥酿酒有限公司并迁址南郊东五里药沈村,年产米甜酒和麦芽各5000吨,酒类产品选用了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中‘难得’注册商标。”

那年,从兴化城西初级中学毕业后的邹师傅也进入了该公司,成为一名正式员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等诸多原因,该公司经济效益严重下滑面临倒闭。1992年,原来酒厂的“难得”商标在位于九顷的拍卖行被拍卖,同时被拍卖的还有“八怪”等商标。“当时‘八怪’的成交价是两万多元,这也在预计的范围内,而万万没想到是‘难得’这两个字被拍到了31.5万元,价格涨到31万元的时候,我在心里犹豫了一下,想着都已经涨了那么多标了,最后咬咬牙再加5000元,再涨就不要了,谁知道在我叫了31.5万元之后没有人再竞标了,最后成交价31.5万元。这是个什么概念?在今天来说,这不算什么。可是在那个时候,兴化城区市中心的一套商品房也不过10万左右,这两个字能买下三栋房子了。”邹贻争感慨道。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小县城,一个文化程度并不高的个体老板能够有这样的品牌意识,实在是“难得”。也正因为是自己一手经营的“难得”,邹贻争对自己酒的品质要求从未松懈过,他深知当年花的代价,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能把自己的“难得”品牌给做砸了。

在2013年第二批兴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的公告中,邹贻争的兴化米甜酒制作技艺也名列榜中。百年前,当人们用糯米酿出米甜酒时也许不会想到,兴化米甜酒酿造这项技艺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不会想到这项技艺有一天能用于大批量生产。据统计,在那次的公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仅有21个项目,可见兴化难得酒厂生产的米甜酒在生活中的位置。以质取胜的难得家酿正源源不断走向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广西及省内苏锡常等地大型超市和寻常百姓家中。后来,兴化米甜酒制作技艺又成为泰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兴化米甜酒”就曾多次参加全国、华东、省、市的食品博览会,“难得家酿”米甜酒获省第四届食品博览会“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称号,并连续6年荣获“泰州市名牌产品”称号。近年来,又获得“江苏省名优农产品”、“江苏明星企业”等称号。

传承,任重道远

趁着邹贻争说话的间隙,邹君从另一个房间拿来了一些瓶瓶罐罐,里面都是其他酒厂的产品,她指着产品配料那一栏告诉我们,那些山梨酸钾、黄原胶等都是添加剂,山梨酸钾其实就是防腐剂,黄原胶是一种胶水,在“难得”酒厂是用来贴商标的。而在“难得家酿”的产品配料上只写着两种——“水、糯米”。

“我们酿的酒因为没有任何的添加剂,所以过不了夏天,因为米酒有个特点,温度一高,尽管品质没变,但颜色会变深。所以我们的经销商也曾经劝过我们加一点添加剂让色泽好看一些,这样也好卖一些,可是我们坚持的是无添加的绿色食品,这是传下来的规矩,谁都不能破坏的。要想改变色泽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工艺和技术的改变,而不是添加剂。”说到这里,邹君一脸的严肃。

2009年,邹君大学毕业后,就为自家的酒在网上开设了网店,短短的时间内,她就成为了三钻卖家,即便是结婚生子,她都没有放下,每天可以用手机接单,不仅提高了销售量,还扩大了“难得”的影响力。

前几年,邹君又做起了微商,专门卖“难得”米酒和“难得”酒酿。“难得”米酒各大经销点都有售卖,而酒酿现在着实少见了,虽然很多的超市内也有酒酿在售卖,可是绝对不是我们儿时的味道。“之前有朋友说起现在没有好的酒酿吃了,所以我就带着做着玩的,谁知道大家都挺喜欢的。既然上面写着‘难得’两个字,我就必须让它真的‘难得’,所以买过的人都知道我们家的酒酿分量很足,发酵得也到位,口感很好,回头客特别多。”邹君笑笑说。

邹君告诉记者,近几年,酒厂又投入了600万元在林湖经济开发区征用土地15亩,投建了5000多平方米的酿酒车间,置办了多部办公设施,目前土建工程已经结束,设备安装正在调试当中。

80后的邹君,“难得家酿”的第六代传人,年纪轻轻有着先进的销售思维,却坚持着传统的健康理念,在商人看来,也许有人说这是固执,也许有人说这是保守,可是在越来越倡导健康饮食的今天,相信这样的坚持终究会让“难得”走得更远。

酿酒流程


往装好糯米饭的原料缸里加曲制酒。

将原料缸内的原料进行压榨制酒。

对过滤的米甜酒进行出厂前检测。


对成品米甜酒进行外包装。

 

 

8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