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林尽染在栖霞
人和风景是讲机缘的。江对面的栖霞镇,早就听说,也只是相距三四十公里的路程,这么近,却一直没有游览的机会。
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吧。秋天是个喜欢虚张的演员,退场戏也演得高大上,以壮阔的气势轰轰烈烈远行,相对而言,冬天来得悄无声息,这个时节最适合去栖霞,看秋冬交替,看层林尽染,看时光漫漶,寻觅自然之美,生活之趣。
来栖霞,首要的当然是赏红枫。红枫之美,美在纯粹、鲜艳、热烈。从栖霞禅寺山门进去,有蜿蜒的林中小道,也有宽阔的水泥路。水泥路可行景区电瓶车,便捷地到达目的地。我们就是来爬山的啊,当然不坐,拣小道步行。从霜红苑、桃花湖、天开岩、红叶谷一路走,就可近距离观赏各种枫叶。虽然枫叶最红的时候尚未到来,但已渐入佳境,同一棵树上,红、黄、橙、绿、褐并存,五彩斑斓,悦目赏心。摄入相机,层次更分明,画面更明丽,让人惊叹大自然的杰作,怎么拍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来栖霞,赏的不仅是红枫,秋色无边。高大的枫香树,叶子似三角,树高叶多,迎着天光,片片金黄透亮,人在树下走,有到金色王国的神秘和圣洁。山核桃、鸡爪槭、黄连木都处在变色过程中,黄黄绿绿,绚丽得很。秋的明快、利落、爽气,都叫人喜欢得紧。无数的叶子落在地上,景区的原则是不扫落叶,形成自然的地毯,踩在上面,真切感受到秋远冬近。季节的更替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从来都是渐进的,不突兀,不激进,走则慢慢走,来则悄悄来,颇似这地方人的性格,饥则食,困则眠,不刻意,不勉强。栖霞山上层林尽染,说的也是这样的规律。
行走在山林里,盆口粗的大树随处可见,高耸入云,低矮的灌木也比比皆是,针叶林、阔叶林都有,缠树的藤蔓也较着劲,植物品种极多。这里就是色彩的天下,以绿为底,黄、红、橙、棕……色彩纷呈,好似燃烧的山火,胜了春光几分。林子里,还有各种天水聚集形成的塘、汪、湖,树影水中,如梦如幻。
栖霞山的历史悠久,不仅有据说是秦始皇登临过的地方,还有至少三处值得一看,山脚栖霞古寺,寺前隋朝的舍利古塔和古塔南面的千佛岩洞。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年间,唐代时称功德寺,规模浩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当阳市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南京现存最大的寺院。栖霞寺前是一片开阔的绿色草坪,有波平如镜的明镜湖和形如弯月的白莲池,四周是葱郁的树木花草,远处是蜿蜒起伏的山峰,空气清新,景色秀丽。
隋文帝于八十三州在寺前造舍利塔,塔为密檐式,五级八面。自下而上分为塔座、塔身和塔刹三部分,通高18米,全用白色石灰岩石砌造。中间束腰部分作八面体,八个转角处均雕作半圆形角柱,柱上浮雕力士和立龙形象。塔身5层,每层均出檐深远,檐口呈曲线,上刻莲纹圆形瓦当和重唇滴水,背端饰龙头。各层的八面都雕出两座圆拱状石龛,龛内浮雕一坐佛。这种设台座的密檐式塔为现存石塔中最早的实例。舍利塔浮雕生动,装饰精美,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南朝齐永明七年,明僧绍之子与智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以纪念明僧绍。南朝梁大同六年三圣像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从南朝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逐渐开凿而成。
传说,栖霞寺创建人僧绍曾梦见西岩壁上有如来佛光,于是立志在此凿造佛像;他病故后,其子又与僧智度禅师在西壁上凿佛龛,镌刻了三尊佛像,这三佛合称“西方三圣”,该殿也称“三圣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凿于294个佛龛中,号称千佛崖。
对佛教和建筑,我了解较少,不敢妄言。倒是专程去洛阳看过龙门石窟,当时的惊叹还记得。栖霞山的千佛岩洞时间上早于龙门石窟,气象也不小,只是毁坏要严重得多。也在丹阳陵口镇看过散落在野地里的天禄、麒麟等巨型石刻,丹阳是南朝齐、梁两代帝王的故里,齐梁帝王死后大多归葬丹阳,墓前石兽大而多。栖霞山千佛岩洞石刻应该是与丹阳石刻同时代同宗同源的遗存,历史的渊源深着呢。
匆匆一瞥,浮光掠影,凌云栈道、一线天、百草园等景点没有细看。等有机会,再来栖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