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衣街
扬州的老街巷,或纵横交错,或首尾呼应,没有一条街巷是独立于城中的。彩衣街就是这样一条老街,东临东关街,北接朱草诗林,西靠小秦淮河及大东门桥。彩衣街,仿佛古老的扬州城又一件钟灵毓秀的作品,镶嵌于月亮城的心脏地带。据《扬州画舫录》里记载:旧设有制衣局,其后绣货、戏服、估衣等铺麇集街内,故名。彩衣,我想象那是一件以彩虹与星光为布料缝制的霓裳羽衣,彩衣,一定是七彩的,仿佛有着唐卡般庄重神秘的美。以彩衣命名的街巷,光读读这个名字,就如一首诗写出之后的余味,爱过以后剩下的部分。
彩衣街不长,只有300多米,由三街八巷组成。分别为:彩衣街,天宁门街,北柳巷,弥陀巷,北讲经墩,南讲经墩,三条火巷,三条便道。建筑风格以明清为主,扬派的门楼,飞檐亭,马头墙,清水砖墙在彩衣街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自身的古典之韵。深秋的傍晚,扬州城里华灯初上,清风中的暗影,妖娆而流香。我与女友吃着小东门桥头的炸臭豆腐,一路穿街走巷来到彩衣街,我们此行的目的是想拜访彩衣街的百年老店——启明唐装。我要为父亲定制一身唐装。父亲这一辈子在吃穿上没有任何要求,粗茶淡饭,他最大的花销就买书。他爱极了晚唐时的文化,他觉得那些风雅人士,虽柔和自然,谈笑间似乎无欲无求却又会在长夜里歌哭山河岁月,这才是真正的古典之美。受父亲的影响,我也成了一个爱写意胜过爱写实的人,或者说,我们是生活在梦里的人。
彩衣街就是一条古典的街,千年的岁月在一砖一瓦间,在青苔上的水迹,铜锁上的锈迹里若隐若现。我们从大东门桥的入口走进来,彩衣街上炊烟四起,张灯结彩,包子坊、熟食店、饭馆、澡堂、铁匠铺、服装店,一家挨着一家,每一家都是顾客盈门。这喧嚣而朴实的生活场景,就是老扬州的市井文化精髓:“街道”的灵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大多数都已渐渐老去,有人刚从远方归来,有人一生都没有走出“街道”,但他们生命的旅程仿佛都已看遍了人间的艰难与美景,此刻,胸口不再有大而不当,高不可攀的梦想,手中的光阴,一饭一蔬的日常,傍晚家中窗户里漏出的光,已经填满了曾经如星辰般空旷孤寂的生活。他们是我的父亲和母亲,也会是后来的我。
彩衣街没有东关街热闹,这里没有纷至沓来的游客,除了对扬州的“街道”文化非常迷恋的人。傍晚彩衣街上行人几乎都是生活在这儿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彩衣街比东关街幸运多了,没有被过度挖掘,如一粒沉睡的珍珠,安享着古朴岁月之神秘。我与女友一前一后走着,我拍街道,她拍我的背影,仿佛整个街道只有我们两个外乡人,以一种平和、悠然的心态行走着,行走在故乡的田梗上。我们重返了有祖父的童年。
在历史的旷野上,彩衣街曾经引领扬州城的时尚风向标。从前,谁家有点喜庆事儿,首先想到的就是上彩衣街扯点布料,做件新衣服。当时街上的成衣制作店一家挨一家,惟独陆家盛名远扬,别家一天都接不到几单衣服,而他家却是日夜赶工都不能按时交货。陆家的成衣店到了本世纪,被命名为“启明唐装”。
千百年来,那些曾经行走在彩衣街上的人,一定也如我们一样,有着一颗在起伏的生活里挣扎的滚烫的心吧。那些已经远去的人,那些达官与贵族,布衣与将相,公子与美人,孩童与老叟,他们的故事,都已经被岁月的大风吹得烟消云散。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没有来来往往的行人,没有我和女友,这份寂静来自于亘古,来自于开天辟地。站在彩衣街的青砖灰瓦面前,如同站立在时间的洪流面前,一个人的重量不可能高于一粒灰尘。
300多米的彩衣街,我和女友从东逛到西,从西逛到东,就是没有找到“启明唐装”。问了别的店铺,如此盛名在外的服装店铺,同在彩衣街中经营的业主居然有不知道的。这让我和女友感觉到很意外。又在华灯中走了一遍,还是没有看到,我们已经打算放弃寻找了。行至大东门桥上,我停下来拍夜色中坠满星光的河水,女友一转身,发现了“启明唐装”的招牌,唤我过去。我们走到面前,发现门店很小,大约20个平方,被挤在一家杂货店一家尚未开门的店铺中间。朴素的招牌右下角的“百年老店”相当显眼。门口站着两个身穿旗袍的塑料模特,一件蓝一件白,胸口上绣几朵小花点缀,从盘扣到滚边,再到镶嵌,如艺术品般闪亮、妥贴,显示出匠人精湛的技艺。
轻轻推开门,丝绸的味道,缝纫机的味道,灯光的味道,蒸汽熨斗的味道,伴随着晚餐的味道立刻扑面而来,让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谁又能想到当我再次与这样的味道重逢之时,竟会是在客居之城的一家老裁缝店?这样的味道太过熟悉,无论走过多少路,我都能在记忆里准确无误地找到它。仿佛缝纫机后,我的祖母会抬起戴着老花眼镜的脸,慈爱的望着我:“丫头回来啦,晚饭在桌上,快吃吧!”缝纫机后没有祖母,祖母已经逝去多年。店里没有人,我们心里纳闷着,主人怎么会留下无人看守的店铺呢。我们俩在店里逛了一圈,终于在无数浓得化不开的绚丽之中找到了一幅如山水写意画的素雅面料,很契合父亲的审美。我能想象父亲穿上这件衣服时的欢喜。
又等了大约半个小时,主人还没有回来,我们只得悻悻而归。夜色中,再回头看一眼身后的“启明唐装”,光影斑驳而迷离,在某一个瞬间,我感觉读懂了这位于古老的以“彩衣”而闻名的街道上,最后一家老裁缝店,所承载的无可奈何与无上荣光。孤独,喧嚣之中的孤独。在快速而便捷的生活里,打开手机点点划划,选购,付款,素不相识的远方就会寄来你想要的衣物。有多少人会来到交通极不便利的彩衣街做一件衣服呢?又有多少人会读懂并珍惜那些穿梭于针线之间的生命温情呢?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此刻,晚归的人,匆匆行走于彩衣街的人,可否让我们慢下来,慢一点,能否感觉到一条“街道”的灵魂、心跳、呼吸,以及等待?愿你的故事在离散的岁月中永远被怀念,愿你的前方永远有光,愿你生命最细微的温情有人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