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的知青远方的歌
风雨雪程八千里,万里关山度若飞。40多年前,在“十万知青上天山”的上山下乡运动中,78名来自黄浦江畔的懵懂少年,在忐忑中坐了四天四夜的火车,在马车上翻越了座座峻岭大坂,一头扎进了中国最西的边陲小城——昭苏。
时光荏苒,昔日的灯塔牧场已经成为今天的吐格勒勤布拉克村。淳朴厚道的昭苏人永远不会忘记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汗水、泪水和青春的人们,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建起了伊犁河谷,也是全新疆唯一的知青馆——灯塔牧场1973。
一入知青馆大门,分别1盏、9盏、7盏和3盏四排马灯纵列在整面墙的墨绿色绒布上,寓意着那个特殊的年代——1973年,更映照出当年一段段难忘的场景——漫天风雪中,一群稚嫩的面庞在骑马巡山、上山采伐、护林防火,你仿佛都能听到他们的呐喊声、欢歌声、抽泣声……
知青馆在建设中遵循了“史脉为线、图文和实物互相印证”的理念,甚至在全县发动了寻找文革物品的活动,只为让后人能真实感知那段青葱的无悔岁月。室外实物展区场地上,解放牌卡车、28拖拉机、老式北京吉普车、磨盘、马车等庞然大物般倦伏在那里,好像就等着你去发动,随时就能转动起来;掀帘走进生活复原区,锅灶碗盆、菜刀案板、衣物被褥、洗漱用品,就像知青们刚刚出门般真实自然;踏进历史物品展览区,大到风车、风箱、鼓风机,小到粮票、肉票和布票,无一不满满包含了昭苏对知青的念念之情;再走过一条长廊,就到了知青1973主题餐厅,那个火红年代的茶缸海碗,还有那忆苦思甜的粗馍杂粮,一下子就把你拉回到了知青年代。
但漫步其中,最让我这之动容的是一张沙发和一幅油画。
那沙发哪是一张沙发啊,它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更是一颗在煎熬中无悔等待的心。
一对成分落后的知青,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回城无望的失落后,两颗孤独的心走到了一起,私定终身准备扎根边陲。可命运弄人,男知青能搭上末班车回上海,女知青却永久留下支边,一对恋人将分离万里会面永无期,执手无语离别两茫茫。心灵手巧的男知青三天三夜不吃不睡,熬红了眼睛,把所有的失落、怨恨和愧疚都凿进了木框,缝进了布面,做成了一座现在看来仍不落后的沙发,留给了女知青, 一转眼40多年过去了,女知青终身未嫁,沙发也始终没有坐过一次……筹建知青馆的时候,她把沙发捐出来,只提了一个要求:让所有来知青馆的人们都听一听她的故事。可能白发苍苍的她,内心还是希望再见一见那个心中的他吧!
那挂在长廊里的一幅油画,简直就是一幕滑稽的人间闹剧。一条长长弯曲的木凳,坐着两个差异炯然的男女,手捧印有领袖语录的结婚证,神情各异:女知青短发乌黑、脸庞白净、身体匀称,低垂着脑袋,落寞的眼神满含着无助和绝望;笔挺傻笑的男人,头发蓬乱、满脸黝黑、双掌奇大,刀刻般的皱纹隐藏不住喜悦和得意,命运啊命运,你是怎样把无辜的人们玩弄于手掌之中啊!也不知道油画里的女知青最后命运如何,但那个岁月中的人们,似朵朵浪花,怎能够抵挡得住命运的滚滚洪流!
站在知青馆前,耳边仿佛响起远方的歌曲,如歌如泣的知青史,对旁观者来说,是让人感叹唏嘘的图片和故事,对于亲历者来说,则饱含着刻骨铭心的喜悦和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