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佑古庙
□邵国昱
要我说如果昭苏有必去不可的景点,我想应该一是格登碑,二数圣佑古庙了。
圣佑庙位于昭苏县城西北1公里多的洪纳海河畔,是新疆境内现存最完整的喇嘛教四大庙宇之一,也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它原是伊犁河谷一带蒙古族牧民求神祈祷的场所,蒙古语叫“博格达夏格松”, 藏语称“吉金铃”,都是取意“神灵永佑”之意,蒙古人又亲切地称之为“喇嘛昭”(即喇嘛居住的寺庙)。
昭苏县志记载,清光绪十九(1894年),蒙古族左翼厄鲁特营从迢迢数千里之外的北京请来著名建筑家李照福和80名巧工能匠,历时四年多,耗银十万两建成圣佑庙。厄鲁特营是乾隆皇帝将热河等地的蒙古族八旗官兵,调到新疆组建而成,是集兵民于一体的军事机构,除戍守边疆外,还从事畜牧生产,实现自给自足,跟我们现在的新疆兵团有点类似。寺庙门口白胡苍苍的老人们,晒着太阳,眯着眼睛,述说着圣佑庙的过往,它最初是在哈萨克斯坦境内,据说是因为大清赔款割地后,历经周折迁徙到现在的位置,是否属实已无法考证,但你会满满地感受老人们对往日辉煌的无限眷念。
岁月几经人世沧桑,命运几经跌宕起伏。站在山门前看,圣佑庙融合了汉代建筑及藏传佛教两大文化特征,寺庙坐北朝南,照壁、山门、大殿、后殿在一条中轴线上,两侧有配殿和檐楼亭,前殿、大雄宝殿、后殿、东西配殿等布局对称。中间古木繁荫,晨钟暮鼓,一派古朴典雅而又庄严肃穆的景象。信步来到大雄宝殿前,大门上高悬着汉文书写的“敕建圣佑庙”也不知何人所题。大殿一楼供奉着三尊较大的金身佛像,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和成吉思汗的画像,还有历代喇嘛圆寂后留下的遗物;二楼原为藏经阁,可惜历经百年,木梯腐朽不可攀登,也无法上去一饱眼福了。值的一提的是,这里还悬挂着数百幅或画或绣在帐幔上的佛像,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虽经百年,色泽渐褪但仍不失艳丽,幔布泛黄但仍不失精美,——这就是充满神奇色彩的唐卡。有几幅最古老的,霉斑点点,似乎一口气就能把它吹破,就连庙里的老喇嘛也说不出它们的确切年代。
由于历史发展、人口流动和宗教交错的原因,越来越多的昭苏群众信奉伊斯兰教,仔细看看,圣佑庙的香火实在是寒酸了点,一两个喇嘛无精打采地敲着木鱼,念着古经,看到香客才提高了声调拉长了尾音,略为显出一点生机。传说以前喇嘛很多,香火很旺,但经历文革浩劫后走向衰落;老人们念念不忘1984年西藏活佛班禅额尔德尼来圣佑庙参禅时,也曾人山人海、佛光远播,但这一切已是昨日黄花,一去不复返了。
辉煌也好,落寞也罢。圣佑庙从本质上与耸立在中哈边境的格登碑一样,它是一座护国寺,更是一座爱国庙。腐败的清王朝在《伊犁条约》和《中俄伊犁界约》中,将格登山割让给俄国,后人以格登碑为据,几经战争,几番力争,才收回此山。我想,但如果没有格登碑和圣佑庙,1.12万平方公里的昭苏甚至是更多的地方是否是中国的领土,还真的要另当别论!
古老而弥坚的圣佑庙,让我们及后代永远记住:起建于1894年,建成于1898年,先有喇嘛昭,后有圣佑经文学校,方有“重获生机、恢复元气”的昭苏县,它的存在不仅有着历史意义,更有现实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