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钱红梅
薄雾轻笼中,车欢快地奔驰在乡村公路上。沐浴在初冬的暖阳下,叶片有些是刚刚褪去绿色的淡淡嫩黄,有些是饱染风霜依然固守枝头的深黄。
雾霭慢慢散去,我手机的高德地图导航将我们引领到一个叫“苏任村”的村庄,窄窄的单行道让我疑惑这条道路是否可以通向我们此行的目的地——盐城郝氏故里。在村子里七拐八弯之后,车行驶在单行道的马路上,蜿蜒曲折地前进着。
忽然间,眼前开阔起来,迎接我们的是一面巨大的白墙,此时已是午间时分,阳光将白墙上的金色大字照耀得绚烂夺目:郝氏故里苏北水乡。停车场四下空阔寂寥,不见人迹。白墙下宽阔的水泥地上摊晒着一大片金灿灿的稻谷,不远处有位老奶奶低着头晾晒稻谷。先生走过去问路:请问郝氏故里怎么走?朴实的老人手指指前面的水泥桥,盐城话说:一直走,到路头的广告牌前,有户院子里长枇杷树的人家就是的。加强了语气再说:要一直到路顶头的广告牌下。
到达路的尽头,我东张西望寻找广告牌,生怕一不小心错过路标。张望之际,先生指指墙上钉着的十字型的木牌说:郝氏故里就在这里。沿着指示牌提示的方向,走了大概十几米远拐了个弯,一座迥异四周农家房舍的民国风格建筑郝然入目。大门被一把小铜锁紧栓住,我们俩面面相觑,两个小时的车程,招待我们的居然是一个闭门羹。
巷子口几个正在嬉戏打闹的儿童,看见陌生的游客都围拢了过来,他们好奇地盯着我手中的单反相机。旁边一所院落门口站立着一位60开外的村民,先生朝他问道:你们这里就是郝荣村吧?村民答道:是的。先生再问:你们村里还有郝家的族人在吗?村民说:没有什么人了。说话间,一个小姑娘拿出一把铜钥匙,我喜出望外,连忙问:这是大门的钥匙吗?小姑娘将钥匙伸进锁孔,令人失望的是铜锁未被打开。沿着门缝,我紧贴着大门朝里探个究竟,隐约可见院中的白玉兰树,除此一无所获。
踌躇间,先生见门口告示留有联系电话,试探着拨了电话过去,接电话的女士得知我们是从兴化慕名而来,告诉我们有人来开门。几分钟后,一位中年男子打开郝氏大门。这是一座古朴典雅的三进院落,共有260平米,是在郝氏大院原址上翻建而成,尚未对外正式开放。和所有的名人故居一样,这里图文并茂详尽介绍了郝柏村先生的生平,有其为宋美龄庆贺百岁的合影等等。最后面庭院北墙边植有两株白玉兰树,我凝视良久,问接待员说:这是原址里的树木还是翻建移栽的?他告诉我说是原址留下的。我看了又看,两株并排而立、枝叶繁茂,少年时的郝柏村是否曾在它们身旁与姐妹兄弟玩闹嬉笑?
来到后院的中堂前,接待员告诉我们,中堂前供奉的精美的木雕观音,是郝氏家族留下的物件,价值百万。我细细地打量起眼前供奉在黑色条几上的观音像,木质的纹理极其细腻,雕刻出菩萨慈眉善目之态。中堂上挂的字画当时未有时间细看,后来参观了郝氏宗祠,方才明白郝氏故里悬挂板桥老先生字画之意。板桥先生的继母郝氏出生于郝荣庄,郝家当年或许曾藏有板桥老先生亲笔字画,我无法考证郝氏夫人与郝柏村先生是不是同一宗族,但不管是与不是,五百年前的家族大概都是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