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张娈鸾 郭亚群
一粒沙子在蚌壳内经过艰难的磨合,才能蜕变成闪耀的珍珠。课堂就是蚌壳,是教师生命的“场”,是打磨教师的舞台,磨课可以让每一个老师快速成长,越磨砺越光芒……为了帮教师寻找磨课的机会,提升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市教育局鼓励、支持全市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在刚落幕不久的2016年江苏省综合实践活动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来自安丰初级中学的万兴乔老师以及楚水实验学校的王燕老师分别斩获初中组、高中组一等奖。然而辉煌成绩的背后是他们不断探索、不断付出的过程,用他们的话说,这些成长经历是比结果更重要的“珍宝”。
专业背后的全力以赴
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新手到我市青年教师队伍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王燕称多亏了学校为她提供了两次锻炼的契机。2004年,刚刚毕业来到楚水实验学校的王燕就得到了去沙沟支教的机会,而且需要同时教8个高一班的政治,这在不少人看来是件苦差事,可王燕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通过一年的反复上课,她很快就熟悉了课堂,将教材摸得很熟,并在课后学着反思每天上课的内容和表现,从中总结经验,丰富自己的专业素养,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也因此得到楚水学校的信任和重视,2005年回到楚水后,学校为她搭建了一个更大的舞台——担任班主任,这也成为了王燕成长中的第二次契机。
“回到楚水后,我的一个直观感受就是这里的教研氛围非常浓厚,当时政史地三门学科教研组是合并在一起的,所以平时听课也必须三门课都听。这样我们对每门学科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之后研究综合实践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王燕告诉记者,十多年来学校的教研活动从不间断,公开课每周都有,而且人人参与,所以说只要教师愿意成长,总会有机会。2007年,王燕报名参加了我市举办的教师基本功大赛,因为是第一次参加竞技比赛,她当时真是一点头绪都没有。幸运的是,学校为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高度重视优秀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开展师徒结对青蓝工程帮助青年教师实现专业成长“三级跳”,当时她的师傅朱春兰老师主动提出要为她提供指导和帮助。“朱春兰是一位认真严格而且十分追求完美的老师,她多次听了我的课后,从如何准备课件到设计教学流程都为我提供了思路,甚至对上课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都为我作出指导,可谓是尽心尽力。”王燕说。正是在朱老师的帮助下,她获得了那次比赛的一等奖。
谈及获得江苏省综合实践活动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王燕感慨良多,三年前她参加过这个比赛,当时很盲目,不知道从何下手,取得的成绩也很一般。赛后她自己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分析了比赛项目成绩不佳的原因,确定了努力的方向,回到学校后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和课题研究,对自己的快速成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课题研究针对的是整个学科的发展、成果和资源,我头脑中首先对课程有了一个整体的框架感,对青年教师未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有了明确思路,这让我今年参赛的信心倍增。”王燕说,比赛中的即兴演讲环节,她抽到的主题是教育部提出不久的“核心素养”,因为事先准备充分,她在现场只花了一分钟时间就将提纲拟出来,全面的知识点、流畅的表达以及自信的态度赢得了评审老师的赞赏,给出了很高的分数,也为接下来的比赛增添了信心。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王燕面临的课题是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因为事先调查过中学生早恋的问题,王燕告诉学生们目前大家正面临青春期,如果出现对一个男生或女生特别心动的情况时不用慌张,因为这种感觉是很正常的。听到这儿,学生们一下炸开了锅,认为老师是理解他们的,也慢慢打开了心扉。随后,王燕设计了一串合理的问题链,让学生了解自己平时有哪些心理问题,并引导他们讨论如何解决,最后分享自己的想法,整节课效果十分理想。
“这次能获得一等奖除了自身努力外,学校和同事是她努力拼搏的坚强后盾,也是她此次获奖背后的大功臣。”王燕告诉记者,楚水学校历来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视为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无论是赛课形式的岗位练兵还是立足课堂的课题研究,都助推青年教师步入专业成长的快速道。在一遍遍的研磨课程和打磨课堂的过程中,学校专门邀请了教研专家给予她悉心的指导和帮助,最终使胸有丘壑的匠心设计变成了生机盎然的鲜活课堂。因为要参加考前培训,王燕每周五都没时间给学生上课,教研组的其他老师主动帮她代课,并分担了她比赛期间的所有晚自习和教学任务,让她没有后顾之忧。
一次次荣誉铺就了王燕专业成长的道路,也印证了她点点滴滴的辛勤付出,此次获奖是她成长路上的一块里程碑,她将继续怀有一颗谦逊之心,以此为基石迈向专业发展更加广阔的天地。
从容背后的千锤百炼
“教育上的问题就在于怎样抓儿童的活动并予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儿童真正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行,因为情感、意志和良好的品德行为等是在学生感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活动中形成、巩固和发展的,学生在生动、活泼的主动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有助于良好的品德、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分辨是非的能力。”这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留下的一段话,也是刻在安丰初级中学教师万兴乔心上的一段话。从教近20年的他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2008年以来他开始致力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的学习和探索,用新课程的理论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磨练中成长。
“无论是过去的板书还是如今的PPT,我们所习惯的上课方式都是接受式教育,如何才能将接受式变为自主探索式,化被动为主动,一直是我研究的方向。”万兴乔告诉记者,2008年他从一位特级教师那里得知了综合实践教育,除了可以达到知识目标之外,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规划设计能力、收集和处理材料的能力、交流的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观察能力等,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便开始着手研究,而这一研究就是8年。
“综合实践包括学科内综合、学科外综合、跨学科之间的综合,而我作为语文老师注重将综合实践与学科结合在一起,形成学科主导类的综合实践课程,也就是从语文教材中找出一些活动的主题,这样学生们会更容易接受,接受的知识也会更深刻。”万兴乔给记者举了个例子,语文教材中有一章节介绍的是野生动物,他就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到菜场、餐馆以及普通家庭中采访,了解当地有哪些野生动物,人们曾食用过哪些野生动物,现在这些野生动物的状况如何,并拍摄照片传到QQ交流群里,由他收集起来展现给其他同学看。活动结束后,不少学生在调查报告中反映,他们以前从不知道麻雀、刺猬、蛇、青蛙等都属于野生动物,而且这些动物的生存现状很危险,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他们受益匪浅。
安丰豆制品远近闻名,但其制作工艺在学生当中鲜有人知,万兴乔认为本地学子除了要学习书本知识外,了解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技艺也是很有必要的。于是万兴乔亲自带领学生来到学校附近的作坊中,请老师傅讲解豆腐的起源、营养价值以及制作工艺,现场示范如何做出一块豆腐,并留下一些原材料让学生尝试着做,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去加拿大进修时发现,加拿大的学生下午3点就放学了,之后的时间不是参加学校的兴趣小组,就是和家长一起做老师安排的实践任务,中国的孩子智力、学习能力都不比外国的孩子差,唯独欠缺的就是实践能力。”万兴乔说,他希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学会实验和观察,这对他们今后生活、学习、融入社会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11月17日至19日,万兴乔来到盐城市射阳中学参加江苏省综合实践活动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虽曾经历过诸多赛事,但面临这项全省最具权威的高规格比赛时还是觉得有些压力。“本次大赛设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粉笔字、即兴演讲、教学设计与课件、课堂教学等7项内容,很多比赛项目时间衔接紧密,要求非常高。”万兴乔说,比如制作教案课件的比赛时间是3小时,课题都是现场抽选,而制作完成后参赛者就要立即步入课堂上课,丝毫没有喘息的机会,这除了要做好充足的赛前准备外,更少不了平时的丰富积累。如今比赛结束了,也代表着新征程的开始,怎样从这次比赛中获取对提升自己有价值的东西,如何更好地带领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成了万兴乔最重要的事情。
“孩子不应该是学习的机器,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为他们单调的学习生活填抹一些亮丽的色彩。”万兴乔告诉记者,虽然综合实践活动目前还没有广泛普及,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农村学校,这样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但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门学科会被更多学生、家长接受,实施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王 燕
万兴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