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小说人物修建一座楼梯
12月17日上午,冬日的暖阳透过木窗向室内投入一束束光柱,鲜明透亮,暖人心脾。我市的文学之光——毕飞宇工作室第八期小说沙龙在这深冬的清晨如期举行。江苏省法制报副总编宋世明、著名公安作家韩青辰、《雨花》编辑部主任刘春林……毕飞宇与远道而来的众多文友欢聚一堂,畅所欲言。
小说沙龙这次“问诊”的对象是短篇小说《父亲的命令》,讲述的是一位年近90岁的老父亲坚持三叩九拜,拜20多岁的大学生侄孙为师,学习西班牙语。只因为孙子告诉他,出国考博士只需要考一门雅思(他认为所有的外语都是英语),深感英语神奇的老父亲沉浸在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幸福中,当得知侄孙重病没钱换肾,他以死相逼命令儿子掏出50万元为侄孙治病,即使导致儿子的家庭矛盾也在所不惜。小说通篇表达了一位老父亲对文化知识的尊重和执念,用近乎夸张荒诞的情节笔法,勾勒出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圆上学梦的形象。
“这篇小说的标题起得就有问题,‘父亲的命令’应该是从儿子的角度叙述,可通篇主要是以老父亲为描述对象。”“小说的情节设置存在很多不合常理的地方,语言啰嗦杂糅,不够简洁生动。”“小说主人公的描写不够饱满生动,情节的发展缺少铺垫,让人感觉唐突。”按照老规矩,活动一开始,文友们就对小说“口诛笔伐”,批评起来丝毫不留情面,有意见相左也有所见略同,现场讨论气氛十分热烈。
对于如何处理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走向问题,毕飞宇在讨论中比喻:人物描写,就如同一楼和二楼的关系。从一楼到二楼或者从二楼到一楼,要一级一级地爬楼梯,慢慢递进,顺其自然,而不是直接往下跳,像乒乓球一样弹来弹去,毫无个性和生命力。所以作者在创作人物时要有意为人物修建一座楼梯,让人物形象一点一点生动饱满起来,让读者觉得小说人物所做的每一件事在小说中都存在合理性。为什么文友们普遍认为《父亲的命令》中许多情节不够真实可信,甚至荒诞不合情理,正是因为小说主人公的描写不够细致饱满,情节发展过于唐突。讨论中,毕飞宇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小说的遗憾之处。
“听了大家的讨论,我觉得毕飞宇小说沙龙是很有质量和深度的,每位文友都从发言中表达了自己鲜明的思想性和对文学的独特领悟,让我受益匪浅。只要坚持办下去,我相信我们每位参与者都会很快地成长,会有更多更有质量的作品涌现。”讨论结束后,本期小说沙龙特邀嘉宾宋世明深有感触地说道。
本报记者 韩 婷 张娈鸾
摄影:杨桂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