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善先生为本报楚水周刊题字
陈子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作家,文学理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致力于20世纪中国文学史料学的研究和教学。曾参加《鲁迅全集》的注释工作。后来在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台静农、叶灵凤、张爱玲等现代重要作家作品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对张爱玲生平和创作的研究为海内外学界所关注。曾为香港中文大学、日本东京都立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并至德国、新加坡和意大利等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现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文学分会副会长、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一直以来,坊间都有“如果你是个读书人,就不会不知道陈子善”的说法。
作家毛尖曾说“如果有人问,张爱玲还有什么亲人在世,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陈子善。”陈子善是国内研究张爱玲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陈子善对张爱玲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而且纯属偶然。1986年,陈子善研究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在搜集他的作品的过程中,发现了张爱玲1950年代初在上海《亦报》上用“梁京”笔名连载的小说《小艾》,这是张爱玲本人从未提起过的作品,文学界也根本不知道。1987年1月号香港《明报月刊》刊登《小艾》后,引起很大轰动,出现了“张爱玲震撼”。张爱玲还有文章散失在各种报刊上吗?带着这样的想法,陈子善开始了对张爱玲的研究,重新梳理她的文学创作。然而,当时张爱玲还健在,她并不希望别人看到这些作品。“可能她对这些作品是不满意的,或者当时她不愿重印这些作品。但我想,作为研究者,我有责任把这些作品挖掘出来,供研究使用。”陈子善说,让他释然的是,张爱玲后来对他的发掘还是认可的。张爱玲最后一本书《对照记》中收录了几篇陈子善后来发掘出来的张爱玲的前期散文,说明她已经承认了陈子善的发现。
这些年来,陈子善发掘出了不少张爱玲散落的作品,也发现了跟她生平有关的不少大小事件。30余年,陈子善不遗余力地对张爱玲的佚文、生平、著译、研究史等方面进行发掘、整理及研究。众人称他为张爱玲的“未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