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老兴化城的坊里、市河与桥

2017-01-13 08:51:38

    □杨应槐

    长安桥是单孔砖桥,桥南边长安街,中段有“千载贞徽坊”,表彰明末大理寺丞李清的母亲张氏年轻守节,抚养幼子成人。牌坊西侧是李清府第,俗称“尚书府”,门额上有三个斗大的楷体白底黑字“学士第”。“千载贞徽”中的“贞”义为信守原则,坚定不移,旧时特指女子不失身、不改嫁。“徽”义标志、符号,有美好的意思。四字的含意为表彰张氏贞节美德的事迹及其牌坊会留存千年。

    长安街南端西侧六区公寓,为郑板桥族裔郑伯臣开设,是一所高档旅馆,兴化沦陷时被日寇改做慰安所,旧址在三院西侧。长安桥旧址在长安路与牌楼路交叉处。长安路因长安桥和长安街得名,均有长久平安之意。

    东虹桥向北斜对天后宫(原名天妃宫),它是北宋时期为海运而建的妈祖庙,各地人民均把妈祖视为“海上保护神”加以崇拜。民国初改建天妃小学,庙中的千里眼与顺风耳两尊高约2米的彩色神像被移到关帝庙大门内供奉。1943年改建小菜场,为当时城区最早建成的唯一的菜市场。天后宫南侧的盐业公所、谦益盐栈和文化宫被改建为大戏园(新民大戏院),专演京剧。

    东岳庙桥北对东岳庙,它是建于南宋年间的砖石结构拱桥,因桥北通古盐栈,古名盐务桥,因其高大又称高桥。桥的两侧有半米多宽、一米多高的砖墙栏杆,桥南东侧有一座宽阔的砖石码头,可供中小船停靠或供人洗涤污物。桥南20米处有为表彰明大理寺佥事沈靖而建的“昼锦坊”,意谓白天衣锦还乡,荣耀无比。故此街称“昼锦街”,沈氏的堂名为“昼锦堂”。

    昼锦街附近古太平里,街南端大磨子因安放一块用于镇邪的大石磨得名,西边靠近范公祠(三院处)。桥南15米西侧太平泉浴室,因在太平里而取此名。浴室大门北侧有一间水龙局,内置两台水龙和若干提水桶,供发生火灾时救火用。浴室西边紧邻养和园茶菜馆,为籍贯淮安的杨步瀛开设。养和园西侧有东西两条死胡同,巷因万宜茶馆得名,茶馆后来改为城中旅社。万宜巷西胡同俗称朱家大门头,古时出过一位大官,在大门口立了两个圆形石鼓,并在大门两侧后街上用砖块砌建了两个高约3米相距40米的东西圈门,文官到此必须下轿,武官到此必须下马。

    东水关桥东靠东水关,北近东城门,东水关城外乃繁华市井地,而其他三关外皆旷野地。东水关之水出城后沿城墙折南而行,在竹巷南端西侧过古板桥,向南汇合南来之水向东流入米市河。

    南市河在长安桥西侧分出一支北流叫东市河,经八字桥、靴桥、东寺桥、矮桥、天寿桥、天福桥、北高桥、天禄桥(虹桥)至汪头与北市河西来之水汇合出北水关。汪头和北水关旧址在如今北水关市场西端和中段处。

    八字桥因桥面呈八字形而得名(一说因与长安桥比邻呈八字而得名),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原由多块青石条构成,清嘉庆年间更换为花岗岩长条石,为单孔石桥,长20米,宽3.4米,东西桥石各22级。民国期间,黄包车逐渐代替轿子载客,车轮在桥面上滚动容易打滑,县政府雇人在桥面上刻凿许多大小麻坑凹塘,从而方便人走车行。八字桥沿街南北两侧建有宽大结实的跨河楼与桥平行,人行桥上见桥不见水。桥上和桥的东西两侧商铺一家挨着一家连成一片。

    八字桥是老兴化城内的水陆交通枢纽,桥下是南北向的东市河,东北通北水关,西北通西水关;桥南侧是东西向的南市河,向东通东水关,向西南通南水关。桥西侧的北大街向北通北城外,桥东的大街向东通东城外,桥西的大街向西经四牌楼通南城外和西城外。

    八字桥和四牌楼之间的大街北侧有状元宰相李春芳的元老府,门前立着一对高大的石狮子,门房前额楷体“元老府”为黑底金字;后额行草体“状元第”为白底黑字,螺钿装饰。八字桥因靠近“状元第”(明代隆庆二年,李春芳任首辅后改称“元老府”),故又称登瀛桥。传说“状元第”三字为严嵩之子严世蕃题写。后来严嵩父子出事,幸亏李春芳门生戚继光日夜兼程赶到兴化,将“严世蕃题”四字铲除灭迹,而使李春芳免受牵连。

    八字桥北边是东西向的靴桥,它是一座狭短的砖桥。南宋初年,兴化是宋金两国交战地。一次岳飞追击金兵,金兀术在靴桥过河将靴子掉落河中,后来此桥就叫靴桥。1916年,淮安人李少亭在靴桥西侧开设“睟然轩”照相馆,是兴化第一家照相馆。

(四)

3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