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过大年
□沈光宇
至今仍然钦佩先辈们的聪明才智。他们早先就把过春节叫做过大年。历史已经证明现在有两个年:一个叫做阳历年,一个叫做阴历年。阳历年其实应该叫做洋历年,因为这是按照洋人,也就是西欧人的历法所过的年。资料表明,现行的公元纪年法是从所谓的耶稣出生之年算起的。我国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采用公元纪年的。为了与世界接轨,现在我们也和西欧国家一样过洋历年。只是放上三天假,不痛不痒地热闹一下,却是留下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过大年。
平心而论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先辈们所说的大年本是针对小年而说的。
小年是在哪一天?其实是不确定的。过去有一种说法,叫做“君三民四”,也就是说君王是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平民百姓则是在农历腊月廿四过小年。这时间正好是祭祀灶王爷的节日。民间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一年的功过,于是大家的态度忽然一下子变得十分虔诚起来,不但敬香放鞭炮,还供饭供茶,祈求神明“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更有顾虑重重的人家,干脆给灶王爷供上一碗糖稀,让他吃了粘住嘴巴,到了天上什么也说不出来。
说了大年小年之后,还不得不说冬至。民间竟然有“大冬大似年,小冬不值钱”的俗语,是颇含哲学意义的。小冬是指立冬,确实没有什么意义。而冬至却是不一样了。因为冬至就是冬天止住了,接下来当然是春天的开始。冬至过后明明是数九寒天,是寒冷季节刚刚开始,怎么说是止住了?因为冬至这一天黑夜最长,然后就黑夜变短,白天慢慢变长。民间也就有了“过了冬,长一葱;过了年,长块田”的说法。那句“冬天来临,春天还会远吗?”正是从这儿总结出来的哲理名言。
再回过来说大年。
年到底是什么?早先有传说,年是上古时代的一种怪物,因为在寒冷的季节找不到食物,就会闯进人家吃人。于是人们放鞭炮驱赶它,还在门前贴红纸吓唬它。成功之后,便穿新衣、戴新帽,相互见面还说着许多的祝福话语,庆幸彼此没有被怪物吃掉。其实这都是善良的外婆编造出来的故事,无非是让前来探亲的小外孙增添一些幸福感。年就是一个节日。农耕时代的先民们早就对农事做过八字总结:“春耕,夏种,秋收,冬藏。”获得丰收之后,趁着农闲慰劳一下自己,感谢一下神灵,这就产生出“年”。
就是如今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都在“年”字的一边注上“禾千”的合体字,作为异体写法。倘若你要打开古老的《康熙字典》查看“年”字的解释,就首先需要去“禾部”寻觅。《康熙字典》会告诉你“年”是禾千字形 ,是谷熟的意思。追根溯源,翻看《说文解字》,更是明确地告诉你“禾千”是谷熟的意思,夏朝时代为岁,商朝时代为祀,周朝时代为年,唐虞时代为载。由此可见,年的称谓从周朝就开始沿袭下来。
我们的祖先生活在农耕时代,当经过春耕夏种,在秋天看见遍地庄稼成熟的时候,该是多么的喜悦!而且是千禾,也就是不小的丰收。先民们等到再一次忙碌——秋收冬藏之后,这就有时间许可,有物质保障,坐下了庆祝一番。不忘天地的风调雨顺,就首先举行祭祀活动;不忘四季的忙忙碌碌,就来个娱乐活动。敬天敬地敬祖先之外,不忘敬自己。冬天来临,不但食物丰富,而且便于储藏,正是尽情享受的好时光。
有资料表明,过年的祭祀活动,起初日期并不固定,有时在农历的十月,有时在十一月,有时在十二月,直到汉武帝实行“太初历”才正式确定在农历正月初一。
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满清政权,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中华民国宣布改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是习惯过自己生活的百姓不买账,仍然以阴历正月初一为“过年”。
动荡年代,政权不断变更。1914年1月,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为顺从民意,提请确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
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本是个草莽之人,接此呈文后,认为名目过于繁杂,大笔一挥,只批准“阴历元旦为春节”。于是,农历新年岁首第一天正式更名为“春节”。春节的说法由此一直沿用至今。如今因为有了阳历年、阴历年的纷扰,人们也就欣然接受了春节的说法。但是还是不忘说着过大年,还是把新春伊始说成是大年初一,大年初二,大年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