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南:技术创新拉动“转型快车”
去年技改投入近50亿元,今年目标80亿元
本报讯(特约记者 袁开建 通讯员 王玉琴 宋桂林)2月5日,春寒料峭。位于戴南镇的大明公司引进的德国考科斯Y型精轧机组自动化轧制生产线车间热气腾腾。另外两个轧钢车间内,工人们正在紧张地拆除原来的煤气发生炉,让专业技术人员安装新式的天然气发生炉。
公司副总经理张玉荣告诉记者, 这两个车间原先用的是煤气发生炉,不但烟囱里冒出的白烟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而且由于煤气本身含有杂质,加热的过程中还会产生异味,温度也不稳定。公司毅然决定报废煤气发生炉,投资600多万元新上天然气发生炉,全部实现智能化操作,需要用气时,就像煤气灶打火一样方便。“使用天然气与使用煤气对比,公司的成本将提高20%,但产品质量的参数将提高30%左右。去年公司曾“砸”掉4000万元的陈旧厂房设备,投入技改资金1.7亿元,引进德国考科斯生产线。全国近百家企业舍近求远前来加工不锈钢棒材。这是戴南镇技术创新拉动“转型快车”的一个缩影。
出台激励政策。根据市委常委、市政协主席、戴南镇党委主要负责人沙顺喜“坚持增量引进和存量提升并重”的要求,镇党委、政府出台《产业转型三年行动计划》,每年筹措2000万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对照科技激励政策制定针对性奖励措施,鼓励企业实施国际一流的技术改造,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提升工业设计能力,积极申请国际国内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坚持走外延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发展之路,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技改投入,实现全方位的转型升级。去年全镇实施了近60个技改项目,投入资金近50亿元。今年将实施近百个项目,投入资金80亿元。
院企搭建科技平台。与上海大学共建的“兴化特种不锈钢产业研究院”,已成为戴南人自己的“不锈钢大学”。目前有13名教授博士进驻戴南工作,今年计划举办6期培训班,培训1000名技术工人,为企业现场解决10多项技术难题。全国首家设立在乡镇的国家不锈钢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今年将充分发挥德国产ICP等离子光谱、光电直读光谱仪等先进设备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外贸产品的检测水平,助推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戴南与江苏信用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互联网+戴南不锈钢”销售平台,将在帮助企业产品销售的同时,负责会员企业的电子商务培训指导工作。
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江苏兴达公司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检测中心。投资2亿元的技术中心将在今年投入使用,瞄准国际标准开发新产品。该公司泰国钢帘线项目已获得省商务厅的企业境外投资证书,项目对外总投资达9亿多元人民币,是泰州市迄今为止最大的境外投资项目,目前正在紧张地建设之中。全国最大的不锈钢焊丝生产基地兴海公司院士工作站,去年研发了以氮代替镍生产高氮奥氏体不锈钢棒材、线材和丝材,替代了进口。这种新型不锈钢可解决海洋工程高性能紧固件“无材可用”的难题,打破欧美技术封锁,为海洋油气钻井平台、支持平台、岛礁工程、深海警戒光纤听器阵缆、储油船、远洋船舶等提供紧固件以及大型构件连接用高强耐蚀焊接材料。同时,还可用于超超临界发电、高速列车、国防装备等需求更高性能不锈钢的领域,代表了国际不锈钢的发展方向。今年公司将以此为“核心”,开发10个以上系列产品。
兴达公司技术员在车间采集新产品生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