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阅读 详情

雪访格登碑

2017-02-10 10:20:44

□邵国昱

腊月的昭苏天寒地冻,家乡领导受邀为全县基层干部讲授党课,来前就在电话里关照:“一定要看一看格登碑”。

一下飞机我们便紧紧相拥,身上那浓浓的家乡味道和同事之情立即温暖了冻僵的手脚。

第三天授课一结束,匆匆吃完民族餐,便带上导游直扑格登碑。一路上心里不住的嘀咕,这么大的雪,车能不能爬上山还真是个问题。领导哪知这些,快乐地和导游拉起家常,这次安排来昭苏授课往返不过4天时间,听说格登碑是全国知名的历史碑、边陲碑和国界碑,不见识见识还能算来昭苏一趟?再说,还可以看一看和哈萨克斯坦的国界线,也算一次出国游啰!——看来,功课做的还是挺足的。

到了边防检查站,密密麻麻的钢丝网,持枪肃立的士兵,立即让你感受到了一种肃穆和庄重。过了检查站不久,车子发动机声音突然一下子急促了起来,抖抖晃晃地如同一位上了岁数的大爷,面前到了山路上最难走的一条陡坡,路虽不长,但将近40度的坡度,加上近30公分的厚雪,几百米的路途老大爷爬行了好长一段时间同,气喘吁吁的好不容易爬上了山坡,跃入眼帘的便是漫天白雪中一座白色的哨塔,一面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格外的鲜艳和显目,红旗的左手边百米开外,一座暗红色古色建筑像一头沉睡的狮子葡匐在一座小山头上,在皑皑白雪的映照下,昂挺又庄严,古朴而凝重透过风雪和历史如同狮子的气息般向我们袭来,让你不由得不被它感染和震撼。

导游边走边介绍,乾隆年间,准噶尔部落的达瓦齐在沙俄的唆使下妄想分裂祖国,乾隆二十年(1755)2月,清军5万大军,分西北两路进兵,奔赴伊犁,进行讨伐,由于此举顺应了新疆各族人民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愿望,一路上众民拥护、长驱直入、捷报连连。最后,达瓦齐拥兵万余人退居到格登山上,背山踞水结营、负隅顽抗。格登在蒙古语中是脑后高骨之意(因山形拱起如脑骨,故名),顶部平坦,两边山坡陡峭;地势险要,实属易守难攻。但也应该是如今天般的漫天大雪吧,清军营中最骁勇的22名英雄巴图鲁轻装快骑夜袭敌营,奇招袭敌,一招致胜, 达瓦齐大败而逃,后被乌什城主霍集斯诱捕,送至清营解京处置,落得了一个身败名裂遗臭万年的下场。格登山一战宣告了准噶尔割据政权覆灭,结束了祖国西北边陲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对维护祖国统一、捍卫领土完整、反对民族分裂有着重大意义。乾隆闻后大喜,命令“来春于伊犁格登山刻石记功”,并亲自撰写了碑文,这也是边疆地区非常罕见的乾隆皇帝御笔之一。

面前的格登碑高2.95米,宽0.83米,厚0.27米,碑的顶端刻有盘龙,正面刻着“皇清”二字,背面刻有“万古”二字,碑座是日出东大海的浮雕图案。碑文正面用满、汉文,背面用蒙、藏文共四种文字刻着乾隆皇帝的御笔,以汉文计共210余字,全文竖排,记载了清军平定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叛乱、收复伊犁的战绩。

如今,格登碑已经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过风霜雨雪,碑文有些斑驳,但碑身依旧完好。格登碑正面就是哈萨克斯坦的一个小村庄—松柏山庄,格登碑与松柏山庄的中间有一条小小的河流—苏木拜河,中哈两国就以河为界,目测下来也就是2、3公里的距离。导游再次强调,正是这块石碑,确立了昭苏县这1.12万平方公里甚至是更多的地方是中国的国土,它是一块真正意义上的护国碑。

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