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了
□陶俊国
那天在单位,接到老家村干部打来的电话,让我下午抽空回一趟老家,说是村里准备造一条中心大路,要占用到我家的一块责任田。我在电话中说,造路是好事,无论占用多大面积都没有问题。心里那个激动呀:这条让村民们盼了好久的中心大路,终于要“八”字见一撇了!
记得七八年前,在我们那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宁走外村十个庄,不走一个沈家庄。”这个沈家庄就是我们村。它原先是一个自然村,后来村庄合并,它和邻近的两个大村合并成一个村,取名“屯南村”。刚开始我们这个村的支部书记还担任大村的副支书,后来,这个副支书竟然在选举中被对方击败,所以,我们老村一个村干部都没有。在农村,什么事都是一把手说了算。就拿上级安排的通村公路计划来说吧,虽然每年总有些指标分到村里,但支书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老村。他自己所在的村庄,大路小路全都变成了水泥路,而我们村庄,连一米的水泥路都没有。尽管332省道从村前口穿过,可从各家到省道全是泥土路。晴好天气还好,每逢阴雨天,出门寸步难行。常年在家的人抱怨干部不作为,在外经商打工的人,逢年过节回家,更是牢骚满腹。
水泥路,等不来,骂不来。村里的党员和群众自发组织,他们推选党员代表,筹集修筑水泥路的资金。原想修筑村中心大路,也就是现在准备筑的这条路,可修筑这条大路,仅四座公路桥就得几十万。大伙儿经过商议,不如先把村西的圩堤浇成水泥路——因为,圩堤上的桥闸早已造好,这样能省去一大笔资金。
接着,代表们就外出化缘。他们奔上海赴南京,凡是有本村村民打工经商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脚印。无论是做了老板的还是普通的打工者,都能尽自己所能为家乡造路出一份力。接着,代表们又回家做各家各户的工作。就这样,这户一千,那户两千,短短一个月,就把筑路款收好了。在造路的时候,更是全民齐上阵,有力气的出力气,老人们则帮着端茶送水。一条4米宽2000多米长的水泥路,在村民的无限期盼中,终于在2010年造好了。
筑这条路实属无奈,虽然它给村民的出行带来了一些方便,可对村民种田帮助不大,因为它在庄子的最西边,而村里人家大多居住在村庄中心,村里的农田分布在村庄周围,只有造一条中心大路才能既解决人们的出行,又方便人们种植和收割庄稼。
其实,造这条中心大路早有苗头,在去年春天,镇里就将庄中心的一座大桥造好,今年春节后,又有一座大桥开始建造。余下的两座桥,据说被纳入建造计划,最迟年内开始修建。昨天回老家,一台扒土机正在筑路基……
春风终度玉门关!
放眼田野,麦苗返青了,油菜抽薹了,河岸的柳枝吐牙……春天终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