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水草
□陶俊国
大集体时,种田很少用化学肥料,农作物大多施猪粪、草木灰、泥渣等有机肥。集体有养猪场,家家也常年养几头猪,这是猪粪的来源。当时有句俗语叫做“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道出了当时养猪的真正目的。家家煮饭都用柴草,柴草燃烧后的灰烬全都收集起来做肥料肥田。而泥渣呢,就是河泥与青草水草混合后的发酵物,它肥力足,时效长。那时,生产队里的每块田头都挖有一块长方形的塘。除了收获季节,队里都会安排部分男劳力罱河泥戽到塘里,留作沤草塘用。因为常年罱河泥,河里的淤泥很少,水特别清澈。集体每年都会拿出十几亩田种植黄花草,沟渠河畔的青草也会发动妇女把它们铲起来,按斤两记工分,用作沤草塘用。长的黄花草及青草不够沤泥塘用,清明节后,队里就安排男劳力到东海捞水草。
所谓东海,其实就是到位于我们东边的大丰黄海滩涂,那里有许多小河、水塘,大都长有水草。
水草长在河里,不能直接捞上来,要捞就先得把水草割断。割水草的刀叫做“推刀”,圆弧形,长约一米,圆弧形朝内的一面是刀刃,非常锋利;背面是刀背,在刀背的中间有一条尺把长的小铁片,这是留作与竹篙连接的;铁片的中间有一个小圆洞,这是固定推刀与竹篙用的;先把小铁片伸进竹篙底部的中间,然后用一个小铁环将竹篙底部套紧,防止往竹篙内面挤压木片时竹篙爆裂。
捞水草一般需三四个人配合。一人拿着推刀站在河沿或水塘边,把推刀丢进水中使劲向前推去。做这活儿的人必须臂力大,否则不能把水草割断。割断后的水草就漂浮在水中。这时,一人撑着船,另外的人则站在船舷上用耙子捞水草。运气好时,一两天就能捞一大船的水草,运气不好要三四天才能捞一船。
高中毕业回家劳动,我也曾到东海捞过一次水草。那次,队里安排我和同龄的小道及年长的宝山大叔一同去的。我和小道拉纤,宝山大叔则在船上掌舵。我们沿着南海河向东,过白驹进入通榆河,再沿通榆河向北到刘庄转弯向东。因为是顺风顺水,到下午5点多钟就到大丰。宝山大叔让我们把船停下来在大丰过夜,我和小道都没有来过大丰,当然高兴得不得了。立即收好纤绳,把船停靠好。宝山大叔让我们上街玩,他留在船上煮晚饭。当时的大丰远不及现在繁荣,我们上去玩了一会儿,觉得也没有什么好玩的——关键是兜里没钱。转了一圈,我们就回到船上吃晚饭休息。
第二天吃过早饭,我和小道继续拉纤,一路向东。中午,前面出现了一座大桥,桥栏杆上有“东坝头大桥”五个字。宝山大叔告诉我们,东坝头到了。过了东坝头大桥,出现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河。宝山大叔说,河东就是黄海滩涂,向北没多远有一条小河向东就可以捞水草了。
纤路在河西。我们向北行了大约三五千米,果然看到河东有一条小河。我和小道上了船,把船撑到河东小河里。河不深,水草稀稀疏疏。宝山大叔说,清明刚过,水草才开始生长,再加上只要有人来捞水草都会经过这里,水草一多,谁都会停下来捞的。不如上岸找水塘,只要有水塘就一定有水草,只是把捞上岸的水草挑上船很费力。我和小道说,只要能捞到水草,挑就挑吧。
于是上岸寻找。果然找到一个不大的水塘,里面的水草密密麻麻的。立即拿来推刀、耙子、担子。用推刀推割水草的活儿当然是宝山大叔,我们则负责把水草捞上岸。那次捞水草还有意外收获——水塘里鱼特别多,我们竟然抓了五六斤鲫鱼。
忙了三天,一条五吨的大船终于装满了水草。我们按原路回家。回来全是逆水,又是重载,比去时吃力多了。
回到家,队长安排人把水草叉上岸,过秤,因为要按水草的重量来记工分。妇女们则忙着把过完秤的水草用来沤草塘。没几天,这沤过的草塘上面就会出现水草发酵后的气泡,在阳光的照耀下煞是好看。
如今,我们这里的小河里都长满了水草,淤泥更是多得不得了,没有人愿意花大气力罱河泥沤泥渣肥田了。也许这就是现在的水质变差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