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家
□王桂国
高邮师范出作家,王干、费振钟可以作证;泰兴师范出书家,纪松、黄坚强可以作证。王干、费振钟与纪松在文艺圈大红大紫,坊内人都晓得。黄坚强名不见经传,不知何许人也?
黄坚强是张郭小学校长。做校长必须要有李逵的“三板斧”,不然拿什么服人?黄校长就有他的“三板斧”: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他跟我说,“字”是教师的金刚钻,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我和黄校长初识于一个大课堂上。说白了,其实是一堂书法讲座,讲的是小学生硬笔书法入门。台上是黄校长,台下是一大帮教师。记得黄校长是站着讲的,一支粉笔,一面黑板,一边讲一边随手板书。他的一手好字,尤其是横竖撇捺笔笔见功力的楷书,一下击中我的软肋。坐在台下的我,脸生愧色。老实说,做小学老师站在三尺讲台前,拿黄校长的字相比,我是滥竽充数不合格的。我师范毕业后,先在中学教书8年,然后才到小学当孩子王。中学课堂,黑板上的板书风格习惯了行书,而到了小学课堂,想一下刹住行云流水的步伐,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事。所以,我在台下盯着黄校长一笔一划写楷书,那股兴奋劲儿,好像回到童年看杂技表演的场面。
再碰到黄校长是在小课堂上,一节软笔书法指导课。黄校长的范书,笔画结结实实,掷地有声。取法乎上,小学生直接临写欧阳询《九成宫碑》,长长的毛笔拿在稚嫩的小手上,挥毫轻松自如,好像做一场游戏。横竖撇捺,似乎从字帖上噼里啪啦拆卸下来,一笔一画落到素白的宣纸上,立马又奇迹般回复了原形。小学生把书法练到这水平,叫我说什么好呢?向黄校长讨教,他嘿嘿一乐:“无他,但手熟尔。”
写字,写得如醉如痴,在板桥故里兴化,黄校长算一个。他既能上大课堂,又能上小课堂,这样的人,人生路上让人遇到了,就是幸遇。看他,目光中不能不带上几分敬意了。
最早看到黄校长的书法作品是在兴化,一次教师现场书法大赛。我是送考,现场看见了楚水学校书法老师夏宇亮,也看到来自张郭小学的黄校长。黄校长书写的是《沁园春·雪》,他那种挥毫的潇洒风度,让人觉得当年那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伟人,就魁梧高大地站立在我的面前。他站着书写,但迥异于其他选手的姿势。唯独他一人左手背在身后,腰杆挺得笔直笔直的。一行行行草在他的笔下腾挪跳跃,写得风流倜傥、顾盼生姿。看着黄老师把作品一气呵成后,我向他讨要了一幅字,他很干脆,裁纸、添墨,大笔一挥,“海纳百川”四个字神韵飞扬,墨香四溢。
感觉张郭小学像个书生,浑身上下透着书卷的斯文气。你看大门上最抢眼的是书法大咖周志高题写的校名。你若是个文化人,站在老远的地方,只要看到校门上这几个字,马上就会被它吸引过来。走进校园内,你会惊喜地遇到儒雅的冬俊先生;还会意外看到藏有万册儿童绘本的绘本馆;教学楼会为你打开一道书法长廊;每面墙壁挂的都是书法作品,师生打成一片,不是学生作品,就是教师作品,还有不少名家的作品。从一楼拾级而上,我留意着黄校长的字,直到上了三楼,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我才看见了他的一幅扇形小品:“清香”。我驻足良久,仰望着头顶上恬淡雅致的两个字,轻轻念道:“清香。”
黄校长的字那么耐看,我觉得在校园内还可以多挂一点,但他低调,只是嘿嘿一乐:“吾爱吾字,吾更爱弟子。”在他古朴的语言里,我又一次闻到了“清香”。不错,校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挂得最多的应该是孩子的作品。
黄校长喜爱学生,喜爱书法,有他的课堂做证。黄校长喜爱学校,有他的教师做证——他手下的教师都有一手漂亮的字,没有一个把字写差的。黄校长喜爱教师这份职业,不光有他的学生做证,还有他自己的孩子做证。他唯一的男孩,现在选择的是教师这份职业,他的儿媳干的也是教师这份职业。当下,这样一个典型的教师之家,生活会更幸福吗?看看他们家的春联吧,——大门春联是黄校长的手书:“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房门上春联是他儿子的手书:“志尚青云翔万里,学开胜境誉千秋”。更奇的是门楣上贴的花边是他儿媳亲自手剪的。
不知你们看了有何反应,反正我看的有些惊呆了,好像有种回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