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读了几本书
□房干森
每年的“世界读书日”之际,国家相关部门都要公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公布多种阅读指标,数据的准确性我不好妄议,但我们可以扪心自问:我读书了吗?一年读了几本书?
30多年前,我刚做教师时,晚上农村没有电,我就在煤油灯下看书,“夏日挥汗如雨,冬日寒意侵骨”一点也不过,不知熬过了多少个点灯耗油的漫漫长夜。每月拿到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到镇上的新华书店买几本书。那时有几个好同学在镇上的完中教学,他们家中的书我几乎也借了看个遍。可现在,书房大了,书房内的空调也装了,书橱内的书多了,与图书馆的人也熟了,阅读的条件已经无法再好了,但读书时间和读的书却少了。每届楚水笔会上大家都再三强调,阅读贵在坚持,只有坚持,阅读才会最终变成悦读,写作才会成为悦读后的水到渠成。
古人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而今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本书,成了比走万千里路更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在当今人心浮躁的社会,能静心地阅读,实在是一种难得的奢侈,况且书中的秀丽与壮美,绝不亚于任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著名作家梁实秋晚年就说,他这一辈子的憾事不是许多名山大川没有到过,而是许多好书没有读过。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可见,书对于人的重要,不亚于人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台湾作家三毛生前曾谈到:“书是土壤,读书是耕作,只有辛勤的耕作,才能酿出浓烈芳香的酒。在我们的生命中又怎能停止耕作呢?”大学问家钱钟书可谓满腹经纶了,可他见了书却仍似馋嘴佬贪吃美食:不择精粗,甜咸杂进。不仅精微深奥的哲学、美学、文艺理论等大部头著作,钱老像小孩子吃零食那样吃了又吃,就是对极俗的书,他也带着另一番眼光去研读,甚至连大字典、辞典、百科全书等,他也深入其中,逐条研究。知识面那么宽泛,学识那么渊博的人,尚且孜孜以求,学而不厌,不知老之所至,我们这些读书不多、见闻不广、知识面狭窄的人,难道不应如饥似渴地发奋读书吗?
也许有人会说,我又不想成为专家学者,当个一般干部,或者做个一般工作人员,甚至做个平头百姓,要读那么多书,求那么多知识做什么?这话并不对。书是一座宝库,有数不尽的风景展现在你的面前,有形形色色的人在你眼前上演着一幕幕恢宏的历史之剧。感人的生活场景,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生旦净末丑,喜怒哀乐愁,你只要翻开书本,就可以欣赏,就可以领略。一旦你心有所悟,静止的文字就会飞翔起来,具有了声音、色彩和灵性。大脑的荧屏就会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你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形象美感。况且,“心之官则思”,无论什么人不可能不想事情,不考虑问题,只有博览群书,对事物有个立体的参照,才能在思考中纵贯古今,旁博中外,上达苍穹,下究黄泉,拓展思维的空间,开启聪明的才智和创造力,把问题想得更深入、更透彻、更全面,立身处世也就更加历练。读书无职业之分,无论是教师学生、工人农民,还是商人政要,读书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灵性。数学家巴罗说:“读书的乐趣,就在于能结交好多比我们高明的人,指引我们走向广阔的人生。”
腹有诗书,即使穿着粗陋,也挡不住身上的才华横溢;腹内草莽,纵然衣着光鲜也会让人觉得寡然无味。读书这件事,并不是一个活动,不是为了迎合某种氛围,而是一种习惯,为了遇见有温度的自己和更高明的朋友。读书是一种情怀的守望。
